美文网首页
海月:2018旅美日记(8)

海月:2018旅美日记(8)

作者: 海月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6:58 被阅读742次

同学的儿子,与我的儿子同年,不过要大我们几个月。这孩子本科上的中山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发现就业有困难,又到英国读了个一年半的硕士。回来之后,感觉工作还是不好找,就想到了美国。暑假里,他跟另外两位同学去了趟美国,租辆越野车跑了二十多天。回来后,爸爸问儿子:美国之行有什么感受?儿子思索了一下,回答道:我感觉美国还是比较自由的。

这位父亲是党的干部,据说过去从未去过美国,但他说知道儿子在说什么,也便没有再往深处探讨——关于美国的自由,这次旅行我也诸多切身体会,恕不一一赘述。在此,我只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跟朋友上街买东西,朋友指着前面一辆SUⅤ尾部的车贴,让我们猜写的什么?我们自然猜不到,朋友说,这类似于我们的国骂,是骂川普总统和他母亲的,用词极其下流。做为中国人,我很难理解,再怎么言论自由,也不该这样辱骂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吧?况且,竟然常年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岂不欺人太甚?然而,在美国就有人这么干了,还真就没人过问。此君大概对川普总统不满吧?也许,正因为他是美国总统,才有这样特殊的礼遇——若是换作骂了普通百姓,反倒会有麻烦的。我这样想,不知对不对?

回来之后,我也常常被朋友问及去美国的感受?说起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的生态环境和建筑。我这次走了七个州,去了五个国家公园,那些州的名字我也记不住,大概像亚利桑那、犹他州之类的,就是原生态的典范,很多地方似乎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而蒙大拿、怀俄明之类的州,就是绿色多、湖泊和溪流多,一副水塞上江南、草丰美的样子。儿子所在的爱达荷,是传统的农业州,据说他所上的私立基督高中,差不多一半同学家里都有牧场或农场。大学所在的博依西,整个城市像是个树林,河流从市中心穿过,沿河有全美最长的自行车道,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到骑车和跑步的人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安居乐业。

在美国,除了个别繁华都会之外,大部分的城市,几乎没什么高层建筑,民宅则以两三层的独栋小楼为主,且釆用的多是木头之类易风化和降解的轻质材料——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今我们大小城镇都在疯狂地盖那种几十层高的钢筋水泥笼子,将来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极大的麻烦。我坚信,我们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并受到诅咒。住博依西期间,我特别观察了附近的房地产开发,小楼在一栋一栋地建,边建边竖个牌子卖,每栋楼也只有几个人在干活儿,那些人总是迟来早走,每天也干不了几个钟头,有些工人边干活儿还要边听音乐……这种节奏,我看每幢房子盖上一年两年亦属正常啊,但他们施工的机械化和材料的集成化程度是很高的,工地上没什么噪音和污染,看上去工程质量也是很可靠的。

回顾我们这些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很容易使人想到两个字:吸血——大城市吸干了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吸干了乡镇和农村,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就是插在其广大城乡身上的血管。如今的乡镇和农村普遍的空壳化,大部分青壮年都远走它乡,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和孩子,大量的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着实令人痛心。在我看来,经济的基建化、房地产化弊大于利,它带来的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保的破坏,还会造成天量的各种债务。因此,这种靠基建和房地产维持的虚假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反观美国的繁荣,不仅在于它有摩天大楼和繁华的都市,而且在于其中小城镇的良性发展对大都市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可谓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相对大都市而言,这些中小城镇生态环境好,生活成本低,经济更加平稳和良性,城市之间资金和人口的流动是双向的、自然而然的,这就保证了全社会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像我住过一段时间的博依西小城,就因其生态宜居和经济繁荣,近年来成为全美人口流入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且新增人口多来自超大城市。

其次,应该说是普通人之间的友好、宽容和善意。踏上那片土地,就感受到与我们不一样的气息——通常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目光接触,就会相互打招呼。时间允许的话,还有可能攀谈几句。我和妻子在那里,因为是外国人,有时会感受到更多的热情,他们往往会问:是不是日本人呀?或者是不是韩国人呀?当我们告诉对方自己是中国人时,他们往往会竖起大拇指——我知道这个动作是礼节性的,但还是会觉得很受用。

我们借住陈教授的房子,是在山的半腰,离儿子的住处,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其间正好沿着博依西河,穿过那条著名的散步道。因此,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这条路上穿行,既可以去看儿子,又能锻炼身体,有时还会绕道超市买些生活用品。回来上山走到那段陡坡时,如果是空手,别人以为你是在运动,便不会有人搭理你;如果手里提着东西,就会有人问你要不要搭他的便车?有一次,我双手拎着两袋食品往山上爬,因为是炎夏,热得浑身冒汗,我正有些犯愁,有辆越野车原本已开过去百米,又停了下来,然后又冲我倒回来,打开车窗,示意我上他的车,我也顾不得矜持,上车之后,看到司机是位体面的中年男士,他直接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的,再说其它的,我也听不懂,但我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好意……再看车的副驾驶和后排座上,分别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应该是这位先生的一双儿女,都非常温和而有礼貌。我暗想,有这样的父亲,孩子们想没有教养也难呀。

归国前几天,我们跟随一个摩门教家庭去了次教堂,想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这种此前觉得有些神秘色彩的宗教。摩门教的教堂,跟其它教派教堂富丽堂煌的风格不一样,是简约素雅的风格,设计上又有些当代艺术的影子,其内部没有彩绘,大厅之外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房间,就像是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教室……由此倒觉得摩门教的教堂更像是一所老少咸宜的大学校了。看到新面孔,又是外国人,那天我们受到了很多人的特别关照,就连主教也主动过来跟我们打招呼,我们简直就像是被热情和善意裹携着,都多少有些受宠若惊了。坐在我旁边的老者,与我攀谈多时,还问了我们郑州的情况,最后他送给我一部《摩尔门经》,还有介绍博依西城市的彩页,并用钢笔在上面写道:“欢迎你搬到博依西来居住。”读者,这是不是比“欢迎你再到博依西来玩”要诚恳多了?说真的,好生感动啊。

遗憾的是,临走收拾行李时,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带经书回国的念头,据说基督教相关的书籍是入不了大国海关的,不知是真是假?更有甚者,万一被当做政治犯给抓起来,就更得不偿失了——每想至此,觉得还是挺对不住那位热情善良的美国老人的一番美意,无奈大国竹民,身不由己呀。

接下来,我想说说在美国感受到的传统与秩序。博依西城区温泉街上有块墓地,那天我们参观过墓地之后出来,朝着天主教堂方向走去,途中看到一座木质的小房子,周围很空旷,它自身的结构很简单,旁边却有个碑廊对它的历史演革做了很详尽的介绍。无奈语言不通,我只能通过图片和数字进行一番猜测——等到了教堂,偶遇一位在中国传过教且略懂中文的神父,才知道那座木屋是这个城市最早的建筑,是个祈祷室,距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是啊,人家的历史是不长,但这不长的历史人家却倍加珍惜。而我们号称几千年的文明,却被一次次地毁坏,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遇见那位有趣的神父那座教堂,儿子所在的合唱团曾多次在那里演出,名字叫做圣约翰大教堂。我们去的时候,教堂门前的台阶正在修缮,当时已经修了几个月,我们回来又过了几个月了,据儿子说还在修——这就不难理解,美国的教堂建筑为何都那么精美绝伦、百年不衰?我想其中定有着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神的膜拜。离得不太远,我们还看到好几座不同风格的教堂,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都很漂亮。我们在跟神父聊天时,他就提到这里的政府尊重传统,对古老建筑的保护十分严格。确实,我们在这个城市的多个不同区域,看到了大量古典建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在所有老房子当中,还会有些特别的建筑,形状类似古堡或是深宅大院,我们曾误入一块闹中取静的宅第,有几百亩大,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原本以为是个公园,细看才发现是私宅,里面住着四户人家,出来时才看到人家在大门口标明是私宅禁入,不由大吃一惊,幸亏没惹出什么麻烦……在市中心的这些豪门宅第,很难用市场价值去衡量,也许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吧?我由此推测,这个城市中存在着一股隐形的中坚力量,它应该属于民间,是当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让我想起大国古代的士绅阶层……可惜这个阶层在革命时期,已被党和人民从肉体到精神上彻底消灭了。

爱达荷是个著名的农业州,历来是共和党的地盘,其传统和保守在政府管理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譬如奉行小政府,不允许政府借债,据说除州长有十几万美元的年薪之外,州议员和副州长的年薪只有一两万美元,这大概会是兼职吧?否则是没法养家的。尽管如此,该州的政府职能运转良好,经济发展良性,低税收和低生活成本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羡煞旁人哪。

说到美国的秩序,我在那里呆的时间短,去的地方也少,加之语言不通,实在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只能从车辆和行人遵守交规这个方面聊点个人感受。我和妻子在国内都算是谨小慎微的守法公民,但在美国走路还是偶尔会下意识的逾矩,若是儿子在场,就会受到批评。因为大家普遍地严格按照规则走路,陡然出现一两个另类是非常突兀、非常丢人的。当然,你的行为不在别人习惯的预期范围内,也很不安全。要说也真不容易,在那儿居住两个月,我们努力修正自己,总算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回到国内之后,却又不适应了——在国内反对的是教条主义,讲究随机应变,当别人争先恐后地通过时,你还傻妞等汉似地矗在那里,即便头顶上是个红灯,在众人眼里你也是个脑残、神经病。况且,有些时候有些地点,不争不抢死守规矩,那好你就等着吧,也许永远别想过去。

行人如此,老美那些开车的简直就是迂腐之极——遇到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要停下来看清楚才能走,遇到有行人横穿马路的,也要停下来等着。有个极端的例子——那天我和妻子去公园的湖里看加拿大雁和野鸭子,准备斜着穿过马路时,扭头看到一辆大皮卡正开过来,我们就又回到人行道上。再回头看时,那辆车在我们后面停了下来,我就径自到了马路对面。而我的妻子,历来走路特别快,也不爱左顾右盼,那辆车就很执着地在她侧后方慢慢地挪动,等着她先过去。没办法,我只好冲着妻子大声地喊,待她也穿过马路之后,那辆车才开走。经过我旁边的时候,我着意望车里看一眼,坐着两位强悍的黑人哥们儿——这马上打消了我的偏见,其实黑人兄弟也是蛮可爱的嘛,就看你遇上什么人啦。

我的老朋友巩义姚兄,二十年前就周游过美国,提起来人家的交通秩序就赞不绝口。他总说啥时间我们的行人都不闯红灯、我们的司机都不争先恐后了,就说明我们的社会真正文明和进步了——老兄这种说法,我也是同意的。然而,话虽说起来简单,真要实现起来却是非常的难,尤其是在这个神一样的国度。曾经把我们的交通描绘成四个字:无疗、混乱——这恰恰就是当今社会秩序的折射。由于我想不明白的原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就有了三六九等,谁也不肯平等待人。同时,大家又都焦虑、都没有安全感,大家都怀着股怨气和怒火,奔波在纷纷扰扰的路上,又要去面对强人、去应付各种潜规则。你没法守规矩,因为守规矩就会被挤出局,甚至会招致横祸,或者会暴死街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社会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仅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者蛋疼捂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吧?各位。

说句交底的话,我原本是个教假历史的,兼卖一些真假难辨的古玩,上述问题不在我的涉猎范围,扯得多了都是谬论。在此,我老人家再不辞辛苦,讲段亲身经历做为这个话题的结束——那次是朋友开车带我们外出去爬山,没出市区就被一个骑大摩托的老警给拦下,愣说我们超速,朋友解释道:一来没注意,二来车上还坐着来自大国的国际友人,要求网开一面。对方说照顾可以,但不能免罚,因为执法仪上有记录。那位警察老兄非常平和,整个执法过程像是两个故交在聊天,人家骑车走后,朋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劝我们不要影响出去游玩的心情。看来,这个执法有理有利有节,大家心服口服,没什么不愉快。然后,我问起国内大量存在的被电子警察偷拍的情况,朋友介绍说:在美国,警察现场执法才能被处罚,电子摄像偷拍是不能做为处罚依据的,这个源自前些年的一个成功的判例,然后大家就都受益了……不多说了,我幌然大悟:文明和法制社会不过如此嘛。

慢着,话说至此,还不能结束。之所以这么东拉西扯,啰啰嗦嗦,就是最近我总想把文章凑够五千字,才会觉得心安。至于为什么这样也说不好,也许是我太百无聊赖了吧?索性最后我再说点关于拉斯维加斯的启示,做为此文的结束吧——以前说到拉斯维加斯,我脑海中想到的是赌博和色情,也有不少人说它是“罪恶之城”、“犯罪之都”。但是,我这次两次经过这里,第二次还住下一晚,稍微出去遛达了一下。这个城市给我的感受还是挺正常、挺繁荣的,听说如今博彩业之外,这里还成了全球的演艺之都。而同时,我在那里感受到的四十多度的高温,看到的周围全是不毛之地……可以说这原本该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却变成了许多怀揣着梦想的人打拼的乐土……奥秘在哪里?谁能告诉我?

亲爱的读者,您了解拉斯维加斯吗?您愿意跟我探讨拉斯维加斯吗?我希望有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思考,我想解决一个疑问:在这个星球上,为什么不毛之地能成为全球著名的娱乐之都?还有着洁净的空气和美丽的市容——而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却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这是为什么?谁能告诉我?

相关文章

  • 海月:2018旅美日记(8)

    同学的儿子,与我的儿子同年,不过要大我们几个月。这孩子本科上的中山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发现就业有困难,又到英国读了...

  • 海月:2018旅美日记(1)

    来美三天,大部分的白天在坐车,只得通过车窗看窗外的风景,成了传说中的大陆观光客。 加州是美国的油仓和粮仓,沿途确实...

  • 海月:2018旅美日记(4)

    原以为大火是邻州的,今天又听说在一千公里之外的加州,有位黑人兄弟对生活不满,因报复社会而纵火——陈博士已预见到律师...

  • 海月:2018旅美日记(2)

    从拉斯维加斯至大峡谷,回程途径著名的胡佛水坝,往返需要十来个小时的车程,其中下车观光的时间不足一个半小时,正如我们...

  • 海月:2018旅美日记(5)

    当年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说到暴发户非常简单,就是一句话:“树矮房新,屋子里没有旧字画。”道理很简单,古树、老宅和旧字...

  • 海月:2018旅美日记(6)

    晨起看日出,暮时赏日落。 人生三万天,谢幕终有期。 ...

  • 海月:2018旅美日记(7)

    有人问:“席特哈尔塔,你究竟会什么?” 他回答道:“我会思考、等待和斋戒。” 我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得到的答案是—...

  • 旅美日记(六)夏威夷

    2012-11-05 23:27 旅美日记(六)夏威夷 10月26日早8点,叫醒电话吱吱的叫,一动感觉胳膊大腿...

  • 鲁博:《旅美日记》(8)

    二0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今天下午两点,离开史密斯菲尔德三姐的家,高平送我们去飞机场,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

  • 三位华裔科学家荣获中国旅美科协奖,2018中国旅美科协第26届年

    【MGM美高美传媒讯】2018中国旅美科协第26届年会晚宴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旅美科协奖是中国旅美科技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月:2018旅美日记(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ol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