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次心脏支架

第二次心脏支架

作者: 修行的葡萄仙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8-22 00:20 被阅读0次

写作是探索世界的最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句话是李娟接受董宇辉采访时说的。她说:“写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帮助,也是帮助自己探索情感,探索世界的一种……最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写的时候你会思考,思考怎么写,思考你的行为是否特别合适这样一种状态。会不停地否定自己,然后不停地调整。真的是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最最真实的一种心意……”。

在李娟结结巴巴地表达中,我发现这段话正是我想表达的。我很喜欢读文字,并不特指读小说,散文等,是读任何有助于我了解真相,解决问题的文字。比如说读药品说明书,医疗病例,甚至是法律案例,我不禁会读还会下意识记忆。我并不是基于兴趣做这些,而是我清楚这些知识有助于我解决问题,也因此才会养成不断阅读并记忆,并以写作不断修正自己思路的习惯。近期发生的这件事清晰地印证了这个过程。

父亲做完第一次心脏支架之后,我详细记录了整个住院过程以及出院医嘱,并在末尾记录了医生的建议:建议出院一个月后去北京进行下一步治疗。

但是此时父亲不想继续手术治疗了。齐先生专程去阜外医院咨询专家,专家给的结论是“如果术后可以满足一般生活运动需求,建议保守治疗”。得到这个结论后,全家欢呼(也包括我),所有人都支持父亲不再去北京治疗了。当时我的直觉告诉我,不继续手术父亲也就不用再遭罪了。阜外专家的结论恰好满足了我们全家的心里诉求。

很多人是靠感觉和直觉来决策的,不想手术,害怕手术,害怕意外,怕麻烦等等,这些都成了决策依据。怕基本上源于无知,意外是有条件的概率事件,怕麻烦更是最常用的借口。细纠起来这些都不是理性决策的方法,等同于没思考,拍脑袋决策。全家人坐在饭桌前反复按这个模式商量,只是看起来很重视而已,并不能得到一个对的结论。妈妈反复强调要谨慎,父亲不愿意折腾,老弟没啥想法听大家的,我听北京专家的,此刻恰好结论一致。

但是为什么听到阜外专家的结论后主治医生说“(心脏)只靠一条血管供血不行……以后会像你母亲一样(心衰)。还是建议去北京再看看”。为什么两个医生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建议?

术后父亲确实没有恢复到术前状态,慢慢走也只能走三百米就需要短暂休息。我很担心这种状况也维持不了多久,明年会进一步恶化。若等恶化时再做支架,会不会太晚?我开始质疑自己乐观地支持保守治疗是个错误选择,并记录下第一个问题:

术后什么时间做第二次支架比较合适?是出院一个月后,还是身体发出警示后(气喘,胸闷,还是任何一种心梗预兆?)?细想一下阜外专家给的结论,有点太模糊。何况若出现心梗预兆再准备来北京是不可行的,最好也只能去市医院了。若把握不好时机,必然是重复第一次的心梗过程。那太危险了!

此时我若反对保守治疗,需要有极其充分的依据,才能让父亲和全家人放心并支持我带走父亲,去北京治疗。我自己也需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相信自己能替父亲做出更合理选择(因为有公公的前车之鉴,大姑姐一直自责,我也有心理阴影)。

取出父亲的病例后,我开始研读医生写的入院记录,手术记录,出院记录。手术记录比较详尽,记录了冠脉支架手术中主要动作:先尝试给左降支穿导丝,没通过,放弃。然后给左回旋支穿导丝,导管,尝试了几次换不同粗细型号的球囊打开支架,最后成功。

第一次读这份手术记录很是震惊,原来父亲的手术做得这么艰难!在这个县级医院里成功完成这样的救命手术,是父亲命大!父亲住院期间我亲眼看到一台手术失败,病人没有被接到病房;还有两个病人治不了,当晚一个转去市里,一个转去北京。

第二次读这份手术记录,我开始百度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比如管状动脉有几条血管,名字叫什么?冠脉手术支架过程,原理等等。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才理解手术中医生的交代:“原本想做两根血管,但第一根做不了了。现在家属要马上签字,赶快做第二根血管(犯罪血管)——救命!”。老弟转述时说不清楚什么血管,他只是强调医生的语气很着急,一副没时间解释的样子。

反复研读手术记录并对照搜索到的详细解释,我才能确认手术记录里每句话的含义:左回旋支堵塞90%(犯罪血管),前降支100%慢性闭塞,右动脉85%堵塞。如果当时不紧急疏通左回旋支恢复心脏供血,一小时之内父亲就与我们阴阳两隔了——这也是当时医生着急的原因。即便疏通了左回旋支,也仅仅是解决高侧壁心梗,满足一部分心肌供血。若前降支和右动脉不继续疏通,这两条血管也会出现心梗,它们对应的心肌也会因心梗受到创伤(房颤,室颤,血清中会出现心肌钙和心肌蛋白)。故主治医生说不可能靠一条血管供血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能因阜外专家的一句模糊的建议而忽略。

但是为啥阜外专家说可以药物治疗呢?药物治疗能缓解心梗发作,但如果血管彻底闭塞药物又如何起作用呢?是父亲年纪大了不适合继续支架治疗么?还是这个医生不愿意给做支架手术?如果父亲可以承受支架手术,也能找到适合的医生,那么剩下两根血管都能做支架么,还是做其中一根,哪一根比较合适支架?我把这些问题逐一列出,未返回北京前试图自己先找到一些答案。

我不是一个纠结的人,也不习惯内耗,但我喜欢每逢重要时刻,按结构化思维把每种可能的途径和结果都设想一遍,就像测试程序一样遍历每个程序分支,保证没有遗漏。做这种假设需要掌握全套相关知识点,可我此刻并不具备这些知识。但是带父亲来北京治疗,需要这些信息支持啊!

(如果父亲及家人都能够采纳医生建议,直接去北京治疗,我也就不需要做以下工作了。但是我的家人偏偏不是那样想的,要想改变家人的整体决策是件非常内耗的事情。不仅是这件事,很多事都如此。)

我继续向百度求助:哪些病人不适合做心脏支架?慢性闭塞血管是否适合做心脏支架?不能做心脏支架的病人要如何治疗重度冠心病?在大海捞针中我在知乎上查到了一篇文章,它介绍了美国有关慢闭血管支架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三年,五年存活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慢闭血管条件下心脏可以靠侧支循环维持心脏供血,支架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存活率几乎没有差别。美国因为这项研究结论大大减少了心脏支架手术的数量。

阜外专家的建议大概是依据这篇论文给出的。父亲现在可以维持非运动状态的心肌供血应该也主要依靠侧支循环。那么父亲心脏的侧支循环好吗?可以这样维持多久?血管造影可以看到侧支循环情况么?我又列出一系列问题。

我陪父亲散步时,一边走一边百度,至少要能初步答复自己所有疑问。感谢互联网的推送功能!我陆续查到了与父亲相似的三条血管全堵的病例,支架手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急性心梗时手术肯定是风险最高的,所以绝对不能等到父亲出现二次心梗再紧急手术!应该再找几位专家看看是否还有其它建议。

我把每天收集到的信息及结论反馈给家人,不是简单反馈结论,是要读出原文中的关键段落,并加以通俗的解释,表明这是专家们的研究结论,不是我的一面之词。这样饭桌上的讨论变得有内容,有数据,有方向了,父亲“不想再做手术了”的想法也动摇了。

我的学习范围从心脏支架扩展到冠脉搭桥了。原来传统上心脏三根血管全堵的常规手术方案是冠脉搭桥——开胸大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风险高于冠脉支架。现在已经出现了小切口搭桥手术,损伤小得多了。那么父亲的左降支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做旋磨术后支架(针对高钙化血管的一种支架技术),还是做小切口搭桥呢?我尽可能去查阅这些技术的难度,风险,成功率,以及手术的普及率。

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我像在知识的长廊里漫步,每走一段都有一些新发现。每次新发现都会给我带来新的喜悦,父亲的病很重,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也很快啊!我们不必那么无为啊,可以在风险可控下谨慎为之啊!

回北京我继续咨询专家。第一家医院——安贞,心内科专家的结论是右动脉可以支架,前降支只能试试,不能保证成功。发住院通知,急诊入院,随机安排手术医生。父亲听到我的汇报后反应居然是“继续在县城医院做就可以了,不用去北京做”。父亲怕麻烦,老弟竟然也附和父亲。我真不理解他们是咋选择自己的命运的!

继续咨询第二家医院——北医三院,心内科专家结论是一定要尽快安排右动脉支架手术,前降支只能试试,不能保证成功。如果前降支无法支架,他可以帮忙安排外科做微创搭桥。这位年逾六十的老医生非常诚恳,他说如果同意手术他会安排病房联系我,根据父亲来北京的时间安排住院及手术时间。搭桥手术也要根据支架手术情况后续安排。我兴奋地跟父亲描述这位老医生推荐的完整方案,我说能遇到他肯定是缘分,他替我们安排好了一切!父亲居然很干脆地同意来北京手术了。

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我跟父亲及家人的沟通过程并不是一场谈判,但是它比谈判耗费的心力更多。因为我提供给父亲的信息决定了父亲的选择,实际上是我在用我筛选的信息和知识点引导父亲的选择。我没法强势地替他们做决定,我希望父亲能在充分知情的状态下心安地做出最好的选择,不是忐忑不安地接受我给他的选择。

我回家接父亲坐轮椅来北京,到站直接奔医院住院,紧锣密鼓地检查,第二天手术。术中老医生两次到准备室告知手术中的变数:

第一次告知:右动脉血管狭窄处是血管拐弯处,放支架很困难,所以县医院做不了——万幸!现在不是在县医院手术室!我翻出上次血管造影的照片,猜应该在这里放两个支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次告知:手术非常惊险,但效果也很好,放了两个支架(果然如此)。今天手术时间太长了,就做到这里了,前降支不能试了。老医生想给我们解释难点在哪里。我拿出照片指给他看。他说“就是这里,那个……要穿过这个狭窄处,还要穿过这个拐弯……太困难了。这次手术时间太长了,所以前降支没时间试了。你愿意做的话一个月后我再给你正式试一次……”。我不断点头表示理解:“前降支全堵了,导丝很难穿过去。穿不好会刺入血管壁,很危险。我们不着急做……”。老医生眼睛亮了,他说:“是这样的,你懂这个?”

父亲是坐轮椅从手术室出来的,比第一次状态好多了。他说老医生问他:“你女儿干啥的?我以为是医生呢!干网络的,还懂这个手术?”。他还说“老大夫说给他放了特殊的支架,县城医院应该没有”。父亲是想告诉我,我选择来北京做手术是对的。

不过父亲在来北京前,听我给他介绍微创搭桥过程后立马告诉我“不想做微创搭桥了”。我很奇怪,问他:“为啥刚开始同意做,听完介绍后又改主意了?”。他说:“他原来并不知道搭桥是取一段自体血管,再接到心脏血管上。用于搭桥的血管要两头都缝到心脏的血管上,风险也挺大的啊!”这会儿我才明白,原来很多人在做选择时根本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做的事,是稀里糊涂选择啊!我安慰他:“搭桥成功率有97%,也不用太担心。如果支架后堵塞也多半要靠搭桥解决问题的”。父亲点点头说:“再说吧……”。我明白第二阶段结束了,父亲想好好休养,停止折腾了。

术后一周,父亲走一公里没问题了,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手脚也恢复了红润。

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再搜索记录累积到的知识点和数据,并依据它们来做选择,这是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同时这也是我理性爱家人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大概很多人事后才能理解一点点——要先科普扫盲,这也是令我感觉疲惫的地方。这个方法要用在必要的事情上,在小事上滥用等于折磨自己。写了那么多抚慰心灵文字的李娟看起来并不快乐。“不停地否定自己,然后不停地调整,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最最真实的一种心意”。也许我们有相似的经历吧!

在北医住院期间,我上次记录的住院医嘱和医院提供的病例派上了大用场,医生直接拍照我的文字,并拿走病例去参考了,省去了反复交流确认的时间。脑子不好用没关系,不理解专业词汇也没关系,只要能准确记录实况就非常好了。记录是探索的开始,是思考的起点,是提升认知的工具,是治疗后悔的灵丹妙药。虽然记录有时会比较累,但比回望来路时一路后悔要好得多。

相关文章

  • 心脏支架

    现在,有心脏病的老人越来越多,心脏支架对普通大众而言也变成常见词了。那么,心脏支架长什么样?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

  • 心脏支架

    今天,我看了一个视频,看完之后,我觉得后悔看晚了,现在把视频的内容讲给大家,免得有人像我一样后悔。 ...

  • 鑫力健带您了解心脏支架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心脏支架? 心脏支架是个细长的金属笼子,放在血管里把即将堵死的血管撑开,如下图: 心脏支架非常细小,直径z~...

  • [医] 心脏支架

    治疗时,医生先将极细的导管通过血管伸到动脉狭窄的部位;然后,用一个可充盈的胶皮气球将狭窄部位撑开;最后,将动脉支架...

  • “你问我答”第17期:心脏支架会影响寿命吗?冠心病会遗传吗?

    健康好朋友,每天为你提供最实用的心脏健康知识! 案例一:心脏支架会影响寿命吗? 燕子:心脏支架本身危害生命的长度吗...

  • 心脏支架手术该不该做?

    心脏支架手术到底该不该做?看了你就知道 一提到需要装心脏支架,患者通常就会冒出一大堆问题: 1、支架寿命有多久? ...

  • 刚做了心脏支架,能喝三七粉吗?

    刚做了心脏(冠脉)支架不适宜喝三七粉。 先说心脏(冠脉)支架术后的抗血栓治疗。 我们知道,冠脉支架术是用球囊在狭窄...

  • 支架手术后心前区不适,这是怎么回事?

    心脏支架术后,心脏部位经常会出现疼痛和心慌等不适症状,这是怎么回事? 是什么原因呢? 跟心脏支架有关系吗? 我们该...

  • 心脏支架不太远

    我有一个大宝贝,我的儿子。今年十二岁,皮肤黑黑的,身体非常结实,小单眼皮,睫毛却又长又翘。而这个年龄正是叛逆的初始...

  • 心脏造影安装支架

    2020年2月10日下午安装完毕。 2月16日上午出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次心脏支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pw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