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读起来很是拗口,不是很喜欢,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怎么讲呢?
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拗口的原因在于纯粹记事写景,没有抒情的文字,导致读起来很难共情。我想我都是如此,那么对文言文不感冒的学生更难走入文本吧?
为此,我备课时下足了功夫。
首先,了解桐城派是重点。翻阅资料,忽然发现第七单元的检测题居然是桐城派的影响介绍,顿时喜笑颜开,这可比我单纯讲述有震撼力。
其次,了解姚鼐本人。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意思,居然是《四库全书》编纂者之一,这让从小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长大的我,对其顿生敬佩之心。能和纪晓岚一起编纂《四库全书》,学问、仕途肯定都不差。但是42岁,也就是写《登泰山记》这一年,《四库全书》边缘完毕,他居然辞官了,理由是身体有疾以及奉养老母。
这个理由可真有意思,要知道《登泰山记》中他可是走了45里路,爬了七千余个台阶,最关键是此时大雪纷飞,最后雪可与膝齐,他还是夜爬!这哪里是有疾之人能做得到的?而他辞官回家第一站居然是泰山,而不是赶紧看老母,可见,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辞了。
又查阅资料,他是因编纂《四库全书》时,受纪晓岚等人排挤而辞官。好吧,仕途不顺,干脆愤而辞职,有魄力!对于今时的大多人来说,很难做到。
向办公室前辈请教,才知此时的儒学思想已经不局限于立功立言了,而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可以坚定地做自己!
姚鼐先生的勇气窥见一斑了。
备课到此处,已经基本了解完毕。但是总觉得缺些什么?
借景抒情,这些景中有哪些情呢?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完全白描,移步换景,窥视不到作者一点的内心。
但真是如此呢?
什么人在什么心境下才能写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样美妙的句子?这句简直是写景的巅峰之作。寥寥数笔画面感有,还集动中见静,以静衬动,比喻、拟人等手法为一体,这八个字就可见姚鼐的实力!
什么心情下才能写出这样美妙的句子?
喜悦。
结合现实受挫,登山之苦,那么可不可以定义为遇到挫折时的态度或者选择?这样就与苏轼的旷达结合在一起,两篇文章罗列为一文也可以理解了。但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写景的方式上,《赤壁赋》借景抒情,抒情意味浓重,《登泰山记》是景中含情,不见抒情,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有意象的意识,否则就会单纯认为这是一篇游记。
一步步推理,终于定下来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题目入手,了解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理由,以及记这种文体。
泰山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坚守的证明,故而一定要了解泰山的内涵。
二、引入资料,了解姚鼐和桐城派。
三、自读文章,说一说姚鼐登山的环境,结合具体句子说明。
四、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姚鼐登山的心境如何?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借景抒情)
五、和《赤壁赋》做比较,说一说两篇文章同为散文,写作方式的不同。
上课比较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