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拉开窗帘的时候发现下雪了,飘洒的雪花混杂着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落下来,打在脸上有着微凉的触感。雪花片片落在地面上,树枝上,屋脊上,车窗上,积了薄薄一层,整个世界好像一下子就掉进了冰雪的故事里似的。
听说北京是不常下雪的,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北京下雪。之前曾在朋友圈里看到北京朋友晒雪幕里的故宫,仿佛又是几百年前的庄严肃穆;我也曾在尹丽川的文字里读到“一下了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这样的句子。此刻站在帝都的土地上,看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似乎真的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冬天,甚至有些厌恶它,但是我对于雪却有着特别的钟爱,大概是因为被剥夺了生气的冬天终归太过萧索,“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天空之中”,总让人感觉到些雪肃杀。雪,应该是唯一可以装饰它并且给我些许慰藉的东西了。
雪总在以它特有的方式来装饰和净化着这个世界。
下雪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是被丢进了棉花里,软绵绵的,万籁俱寂,隔绝了一切喧嚣。在我看来,雨和雪都是可以洗刷世间的喧嚣的,不同的是前者将所有的声音都揉进雨滴里然后转化成坠地时单调的碎裂声,而后者则是将所有的喧闹都掩埋在地下,既像是一种逃离,又像是一种回归,只剩下北风低沉的呼号,此外便万籁俱寂了。
似乎唯有“万籁此都寂”,才能“但余钟罄音”。
现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被暴露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之中,有咖啡馆里窃窃私语的聊天声,有酒吧里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有游乐场里此起彼伏的尖叫声,有电影院里高科技的杜比环绕,然而我们却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所适从。就像北京的冬日很少下雪一样,我们的生活里也少有雪落下时的万籁俱寂了。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谈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缺乏孤独,正是因为声音太嘈杂,我们已经不再习惯或者害怕将自己置身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去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了。我们总是在微信,QQ里寻找慰藉,穿梭在各种各样的APP中间,却特别害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放下手机,望着窗外寥寥的星光,好像那就是自己。
然而,我们想要感受雪落下的声音就要在安静的时候认真的听,我们想要认识自己就要放下自己心中所有的声音安静聆听。唯有孤独,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唯有孤独才能创生出那些精妙的思维和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享受孤独,首先需要我们沉淀心性。
去年的某一段时间,“守望”这个词一时很火,有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大时代背景下的“守望”有什么含义:守望一份美好的爱情,守望一份融融的亲情,守望一份对于故土的眷恋,守望一颗亘古不变的初心。但是在看过林清玄先生那篇《吾心似秋月》之后,我以为我们最应该“守望”的便是心中的那潭净泉。“任他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无论时代如何喧嚣,我自能守得一片雪落时的宁静。
“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关键就是能够沉淀心性,倾听自己的声音。
又是雪花飘洒的季节,漫步在铺满雪花的街道上,每一步的声音都清晰可闻。片片雪花落在我的帽檐上,眉毛上,衣服上,落在我们的心里。希望我们都能够“慢慢地听,慢慢地品,雪落下的声音”。
“闭着眼睛幻想它不会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