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这个观点,像一个游子。它从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走来,驶进了现代教育的汪洋大海。如果可以穿越的话,我们仍可以亲眼目睹到它的故乡——《礼记》,倾情拜访到它的母亲——《学记》。
中学语文教材上有《〈礼记〉二则》一文,一则是《大道之行》,另一则是《虽有嘉肴》。“教学相长”这种糕点,就是在《虽有嘉肴》的蛋糕房里面烹饪而成的。这是《学记》的第三章,在排兵布阵上,和《学记》的第二章如出一辙。首先是类比,从日常生活入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众所周知,佳肴是由色、香和味三要素组成的。一道佳肴,首先俘获我们的是视觉感受。我们之所以被俘获,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的好色,而是因为佳肴的姿色确实入了我们的法眼,迷人也就不足为奇。佳肴如佳人,让人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三见倾梦。因此,美食爱好者们说,佳肴的身上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其次,佳肴冲击着我们的嗅觉器官。那时你会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开始享受着一个轻盈得美成梦幻般的世界的到来,顿觉鼻孔里只有一个字——香。这个“香”字不但扑鼻而来,而且沁人心脾。刹那间,人的五脏六腑呀,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但是佳肴真正能够俘获食客的还是它的味觉盛宴。“佳肴是舌尖上的味蕾”,对于这一点,食客最有发言权。他们不约而同地为佳肴竖起了大拇指。其实真正点赞的主人不在于妙手,而在于芳心。
说理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道理不会搁浅,它会向大海的更深蓝的地方迈进:“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犹如佳肴,学犹如食也,善犹如美味也。至道虽好,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它就会蒙尘,蒙羞,甚至蒙冤。
乘胜追击,学当威震四方,教应名满江湖:“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个人的精神府邸里,不仅住着天使,还住着魔鬼。当天使战胜了魔鬼,这个人就是好人。当魔鬼战胜了天使,这个人就是坏人。倘若天使和魔鬼打了个平手,这个人也就不好不坏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知识殿堂里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如果学生超越了教师,学生就成了教师。如果教师无法超越学生,教师也就成了学生。
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主宰。倘若学生的批判思维富丽、创造能力堂皇,学生理应受到教师的尊敬和崇拜。这一点,谁也不要含糊。
“教学相长”的理念,在古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现代依然表现得非常完美:“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一章的结尾,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这不是在画蛇添足,而是在锦上添花。它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把战斗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下面再来说一说,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相长,体现了师生平等的理念。男女平等,不是一句谎言。君臣平等,绝非一条谬论。师生平等,堪称一个真理。“教学相长”原本蒙着面纱,从而增添了一种朦胧美(或神秘美)。如果隔纱识相,你或许会拥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豪迈感。假如它摘纱面世,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婉约感。面纱之外的意思至少有两个:教促进了学,教推动了学;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而面纱之内的意思则是:学促进了教,学推动了教;学生亦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其实也可以是学生的学生。
“名师出高徒”,把名师放在前面,强调了名师的权威性。但是千万别忘了,民间还有“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的说法。“高徒出名师”,如果换位思考的话,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此话强调了高徒的发展空间,这就好比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请问,二者(如果没有第三者插足的话)谁最可爱?一般的人可能会认为是红花,其实绿叶经过茁壮成长,也可以登上荣耀之巅。比如“鸿运当头”这种花,花老了,可以重返绿叶的宗族。叶红了,可以冲出绿叶的部落。这情形是返老还童的写照,是首当其冲的缩影。
因此,我敢说,教学相长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它的战斗力有增无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