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孩子生动的课堂,生活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本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前往泥学院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了一场采摘带给我们的乐趣。
采摘

孩子们拿着框子、袋子、小铲子,三两结对一起出发泥学院。高高架子上的豆角早已结满,在太阳每日的照射下,颜色变黄捏上去有了脆脆的感觉;绿油油的秋葵也变得泛黄,有的都张开了小嘴巴,露出了小黑豆;大大的南瓜藏在南瓜叶地下,很难被发现;花生在门卫爷爷的帮助下,从土壤里露出脸来,孩子们忙忙碌碌,争先恐后的去忙着采摘。
观察分享

每个孩子都有收获,我们将采摘的农作物搬回二楼平台,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很多关于农作物的小秘密,“老师,花生长得有大有小”“花生的身上有花纹,像一个一个的小水塘”“葫芦长得像一个8的数字”“南瓜有绿的还有黄的”“老师,豆角的干干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发现,所有的细节孩子们都尽收眼底。
区角再现

区角时间,孩子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拼摆区、美工区,孩子们利用福禄贝尔、自然物拼摆以及绘画、泥工的形式再现种植区采摘的场景;信息区,孩子们收集了天枰、电子秤、皮尺、放大镜等开展比较、测量、分类、排序等操作游戏,并尝试运用符号表征记录自己的发现。
小问号

在与农作物的不断接触下,孩子们也陆陆续续提出了很多小问号“花生的叶子为什么一直都是绿色?”“南瓜为什么有长的还有短的?”“花生为什么里面有的两个,有的三个?”“葫芦的叶子为什么先枯萎了?”等等。在此,教师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因为提问题也是在思考的一种方式。结合小问号的提出,利用餐前时间我们同孩子一起,通过网络调查、制定调查表、家园合作、图书查查阅等方式解决问题,孩子们也潜移默化的习得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晒一晒

为了更好的保存农作物,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小任务,那就是作为小小搬运工,我们将采摘回的几种农作物分类放到大筐子里,每日进行暴晒,观察其变化。
几天下来,农作物在太阳的照射下发生了变化,区角活动时间一个孩子发现了新问题,“老师,花生变小了”“花生皮变脆了,我一敲就碎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品尝孩子们直观的了解到了,原来是水份的原因,新鲜的花生因为水分较大,所以花生粒比较饱满,花生皮比较难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后水分蒸发了花生就变小咯。
自制花生露

春季播种、夏季打理、秋季收获,孩子们全程体验了种植的过程,当品尝到自己亲自种植和采摘的食物时心里一定是美美的。利用下午加餐的时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了美味的花生露,自己剥皮、清洗孩子们都特别的主动,专注的投入到材料准备过程中,在董老师的讲解下,花生、牛奶、白糖加入破壁机,开启花生露制作之旅,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PS:此时好像那些不太爱吃花生的孩子们也加入了品尝的队伍中。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创设的种植园地正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有效途径,真正的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探索、创新的一扇窗。小小的种植园地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更给孩子们带来了劳作收获的快乐。这次开启的采摘活动,孩子们在经历了辛苦劳作的同时,也体验了收获的兴奋与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