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内部招聘终于结束,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尽力了,无愧于心。
笔试的内容包罗万象,有D建知识,行测,金融基础知识,行内外重要工作精神等等。
D建一直是我的弱项,当年没有选择进一步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学懂ZZ。参加工作之后,依然带着学不会的偏见,所以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去年调到办公室工作,不得不接手D建工作,这才开始恶补。虽然有心学习,但也不过是学了个皮毛。同时,手头工作除了D建,还有劳资财务工会等等后台事务,很多都是新接触的工作内容,要恶补的知识太多,所以没能花太多精力在D建上。
休了产假之后,我才开始思考,在一堆繁杂的事务中,哪些才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想来想去,应该要把重心放在D建上。所以,没事就学习一下最基础的知识,关注一下时事。
每天熏陶一下,竟不知不觉发现D建妙不可言。我拍了拍脑门:哎,怎么没早开窍?
或许是误打误撞,这次笔试考察的D建基础知识内容基本上都在我的学习范围中。最终笔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笔试结束第二天是面试,内容是一个必答题加随机提问,必答题是二选一。
早上8点不到,我们就坐在候考室等候,手机全部上交。面试的顺序已经定好,我看了看自己的,第24个,每个人8分钟面试时间,轮到我估计得11点了。于是,我们几个比较熟的同事坐在一起聊天。
虽然坐在一起聊天,但是大家心里都不约而同的紧张,大家聊一会,时不时看一看领导讲话稿。虽然明知临时抱佛脚并没有多大用,但仅仅是浏览一下,却仿佛是握住了缓解紧张的救命稻草。
因为要等候的时间比较长,我慢慢放松了心情。但看着坐在一起的同事一个一个出了候考室走进考场,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紧张。等终于快轮到我,等待中的我已经坐立不安。
前一个考生面试即将结束,我被带到一个小屋子进行必答题的阅题,为时两分钟。我快速浏览了一下题目: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行业务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你应聘这个岗位有什么优势?
纠结了不到3秒钟,我快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毕竟面试通知里写了,考察内容是领导讲话稿和重要工作安排。我要答的基本上也是来自领导讲话稿。这比我有什么优势,看起来要好答得多,至少可以讲述的内容要多得多。
不过,事后我才知道,大部分选择了答第二题。
终于进入考场,首先是一分钟的自我介绍。面试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和大猪蹄子讨论会不会有自我介绍的环节,经过一致讨论,我们认为报名表已经有很详细的自我介绍,应该不会要求自我介绍。所幸的是,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草拟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提纲,以防万一。
真正开始说出第一个字,我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虽然对面黑压压坐了12个人,但毕竟都是行里的领导,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
自我介绍完毕,我开始了第一道题的答题。吧啦吧啦讲了一堆,领导在对面一片和颜悦色,我又松弛了一点点。
必答题答完,行领导开始随机提问,主考官问了一个报考岗位有关的专业问题,在复习范围之内,顺利地答完。然后又问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岗位,我脑子懵了两秒,我好像对于这种自我认知的问题并没有想得特别清楚。但时间不等人,我开始胡说八道作答。
我从ZC层面说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从个人层面简单说了一下。自我感觉答题思路是没错的,但是答的内容还是略显单薄。事后想来,是因为当众表达历练不够。
另一个主考官又问了一个专业相关的问题,虽然我没有系统做过相关的工作,但是大题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于是,一二三答了三点。
两位主考官看了看对方,意思是差不多了,我的面试之旅也就结束了。
回想自己面试的整个过程,我认为自己及格了。反思自己面试的表现,我感到表达之路任重道远。写和说,的确不一样。写,有时候可以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但说,尤其是当着那么多人的表达,压力之下,还需要不断地磨炼。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人生的考试还有很多,仍需加强学习,不断实践,走好赶考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