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了刘雅楠老师的习作一:《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教学课,简单记录心得体会。
刘雅楠老师这节课从“你认为怎样是长大了”为话题,导入新课,学生们回答很精彩,如懂事了、明白了道理、自我约束自己……紧接着刘老师出示课题,指名学生来读习作要求。教师给予小结。这时,教师出示课本中三个素材示例,指名学生来读,提问学生:为什么让作者觉得自己长大了?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保持沉默,似乎有一种“被问住了”的感觉。刘老师机智,逐句来读,找出每一句中的“触动点”来引导学生。
刘老师分别从“写什么”“怎么写”“引导选材”三方面来指导,最后让学生动笔写经过,做分享汇报。尤其是,指导写什么的时候,刘老师着重强调写事情的经过,要抓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将经过写具体。
雅楠,虽为一位年轻教师,但是经常致力于将课上好,上得精彩,上出水平。我最欣赏的是雅楠的那一股“钻”劲,将课上到让大家赞不绝口。记得大约一年前,雅楠讲的《枫桥夜泊》给听课的全体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至今难忘。
今天的这节课,雅楠的课堂教学语言凝练,没有多余累赘的语言,这是一位教师最难得可贵的素养。反思我自己的课堂,语言太碎,不够精练,我需要刻意去改变自己的讲话方式,想方设法做一个温和的老师。这一点做起来很难,我还需每天坚持为自己录课,坚持来写教后反思,多解读课程标准,多思考,多实践。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能坚持去做,哪怕每天只取得点滴的进步,日积月累,必将迎来质的飞跃,那一定是必然的。
一节习作课,学生的说,也就是学生的表达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学生动手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可以打开学生尘封的内心,可以打开学生表达的灵感,可以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由此,我们足以确定,充分的表达很有必要,充分的表达是习作课的必需,是写作的潜意识素材,充分的表达,势在必行。雅楠的这节课,让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还需注意一下。
雅楠的这节课,思路清晰,但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层层递进。如三个问题:你认为怎样是长大了?为什么让作者觉得自己长大了?想一想,让你长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三个问题分别出示在课前、课中和课尾,我感觉这样的设计不是很好,不够周全,逻辑思维稍显混乱。经和雅楠议课,我们一致认为,最后一个问题应该前置,不该出现在课尾。
听课就有心得,上课就应该写教后反思,希望我自己能常常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