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少有人走的路》第二章——“爱”。我现在分享的是读了前1/3的收获和感受,不代表全部,因为这一章我想读的慢一些。
此刻,我的心情是感动的,因为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了,他用文字在尽量的传达他所理解的“爱”的意思,感恩M.Scott Peck老师!
什么是爱?
一,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目标是否一致。
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让他人心智成熟,同时让自己也能受益。
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自己和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
四,爱需要付出努力,不断扩展,跨越原来的界限。
五,爱是一种意愿,要主动去爱。
以上五点是作者尽力的用语言去表达什么是他理解的爱。至今为止,没有人可以给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作者也用他的理解给了爱一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能理解到的就是:爱是对双方都好,能拓展互相的界限,越来越好的一种感觉。沐浴在爱中,我们都是轻松的、愉悦的、有创造力的。沐浴在爱中,没有恐惧、猜忌、贪婪、等级划分。
越是爱的,越没有界限,越是融为一体的。
我突然想到现在很多单位激励员工会用一些奖励政策或者不断的给员工灌鸡汤打鸡血,目的是突破限制达成新目标。表面上看这些员工的动力是比以前强了,但实际上缺少一个内核,就是爱。而爱恰恰是冲破界限最有力的武器!
什么是自我界限?
在潘春玲老师的社交与演讲训练营上,我学会了一句话“划清界限,守护能量”。这句话像座右铭一样,很多次帮助我从困扰的情绪中迅速的走出来。
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让我了解了界限的形成,也让我知道了最终极的境界就是——没有界限。
婴儿在七个月之前,以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无论做什么动作,他都觉得世界跟他一样在动。
七个月之后,婴儿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并非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实现。慢慢的他发现,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体的,和妈妈不是一体的,和婴儿床也不是一体的。
一岁左右,他已经比较清楚的知道“我的胳膊、我的脚、我的声音、我的感觉”这些都和外界有所不同。于是他们的自我界限开始发展起来。
两三岁的孩子,很像“小霸王”,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们想让别人和自己的意愿表现是一致的。当外界人事物呈现和自己的意愿不同时,他们就会很烦躁。
恰恰是一次一次的挫败,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是有限的。到了青春期,他们意识到,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
当我描述完这部分的时候,我很感慨生命的伟大,更感慨作为有思想的人成长的不易。
我常常给家长讲到“懂是爱的前提”。当婴儿在很小的时候有任何需求,我们是否关注到,给到及时的回应和滋养,这关系到孩子自我界限建立的好与不好。
对于那些及时被回应和关注到的孩子,他们很清楚如何去和别人相处,并且及时给到别人爱和关注。而被忽略、有遗弃感的孩子,可能会自我封闭,它的界限会非常的分明,这些孩子往往会有孤独感、自卑感。
所以在我们的父母专业课上,会讲到婴儿最重要的两大心理营养,第一是无条件的接纳,第二是生命的至重。
呼吁所有的爸爸妈妈以及即将走进婚姻的年轻人们,来了解一下心理营养,了解自己的限制来自于哪里,以后又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要有那么多界限,让孩子拥有无限的创造力。
为什么坠入情网不是真爱?
关于这个话题,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清晰。
原来,恋爱当中的感觉并不会永久保持,而真正的能够保持的感觉是突破界限之后,二人真正有融为一体的感觉。
作者强调,坠入情网的感觉就像孩子在两三岁时获得满足时的那种感觉。
坠入情网的感觉
1、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的,更不是创造出来的。
2、这种感觉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不分的暂时性的崩溃。
3、这种感觉唯一的作用就是消除寂寞,而非有目的的促进心灵成长。
对某事物长期的爱
1、是全神贯注的,精神集中的。
2、延伸了自我界限,让界限越来越淡化。
3、慢慢的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心智成熟。
今天的分享更多的像是读书笔记,因为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希望把它们首先记录下来。
而阅读这部分给到我的感受就是:对人的情感越来越清晰和了解,几乎是在来龙去脉的路上更加深入的做了一个探索。
其实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冲破一个个界限——不断遇见更好自己”的一个过程。
而今天的阅读让我知道,这些界限来自于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连接、和外界的连接的好与坏,只是我们在懂得了原因之后,再次的去进行连接,去补我们小时候落下的至关重要的一课。
愿读到此文的所有朋友们越来越幸福,越来越了解自己,和自己、亲人、朋友、世界,连接的越来越好,感恩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