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在写这个命题,我其实一直有感想发。看看同学们的文章,发现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的成长轨迹是多么的相似。都是看着同一些书在成长。也只能看着同一些书,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同学间互通有无。
然而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一本杂志两本书。《读者》《简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先说杂志《读者》,曾经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后来跟美国的读者文摘名有冲突才更名为《读者》。
记得是上初一的时候,偶然在书摊上发现了它,从为数不多的零花钱里抠出部分捧回了家。从此,这《读者文摘》后来的《读者》一直陪伴我,陪我走过了30多年。到如今虽然不象以往期期看,时不时的床头总有一本,随时翻翻。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读者》让我从一篇篇摘录的短文中知道了卡夫卡,普鲁斯特。让我知道台湾弹修作家林清玄,也让我知道现代散文作家张小娴,还有医生兼心理医生作家毕淑敏 ....
从《读者》的只言片语中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了世界,了解了文学,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本贯穿我一生的读物。
再来说《简爱》,这是我上高中时看的小说,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自传小说。特喜欢文中对场景的精美描写,当时还背了很多的片段。文中的主人公深深的吸引了我。一个平凡不漂亮的女孩(因为自己也很平凡,不漂亮,所以有共鸣) 经历了种种的不幸和磨难。但她内心的坚强,不屈,不平,尖利。让她逐渐成长为一名与命运抗争的战士。我觉得她是咬紧牙关在奋勇向前,同时还不忘自我成长。通过简的形象我也或多或少的塑造了自己。
还有就是来深圳以后看的一本周励的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也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一个女人,在30多岁时改变了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只身去到异国他乡,个中的坚辛自不必细说。其中有两点是我只生不能忘的。一是在她一文不名的时候仰望世贸中心,心想哪一天我能在这大楼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走进超市买东西,不要看价格只看自己喜欢不喜欢!最终她都实现了。二是她在异国他乡生孩子时,灵魂飞到了天花板上看到自己躺在病床上,所有的疼痛一瞬间全部消失。后来又跌落回自己的躯壳中,所有的疼痛又如潮水般袭来。这一点让我对灵魂有了新的认识。前阵子从儿子买的杨绛的 《我们仨》里又看到同类的描述。
这一本杂志两本书,可以说是影响了我整个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