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跨年和导师的交流,已经过去了两星期了。
两星期又混过去了,我一直调侃说,怎么研究生那么好混呢?是的,至少时间是自由安排的。每天上午9点到实验室,中午2点半到实验室,偶尔晚上还去参加下活动。
马上就要放假了,4月份提交论文,数据没有没算完,内心忐忑。但是数据,只能算这么快,而我又没有明确自己到底在计算一些什么模拟数据,算了很多数据,做了很多工作,其实并没有推进,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 首先分析自己的课题:催化精馏、多相流、反应
之前一直把重心放在多相流上面,但我的研究背景是基于反应精馏,这个体系的应用场景是催化精馏,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更贴近于实际应用,必须在这上面发力,但是由于之前软件应用不过关、流体力学知识不过关,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了不下100篇文献,但讲真这么文献只有几篇是认真阅读的,做模型验证的那几篇,其他的都只是略读。
*但本质上说,处理多相流的方法只是工具,我的中心就一直在工具上。
*第二个问题是文献阅读的方向—是反应精馏对吧!
导师说过很多次,要把课题组同学的相关工作都熟稔于心,我认真看了两篇文献,研二的时候,应该是觉得自己差不多理解了;实际上我看文献,只是知道这个表达式怎么用,它的深层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例如催化剂层效率因子,我全然是只停留在该篇文献上的,相关的文献看了,但看一遍,看不懂也就过了。因此,概念和理解都没有深入。背景知识的缺乏,也给实际应该考察哪些因素、参数的范围,数据应该怎么分析,造成了困难。
-
第三个问题是文献阅读方式。
先综述——学位论文——英文的模式,我一直是知道的,但没有贯彻,当理解一个概念时:百度搜索、谷歌搜索(微信搜索、百度文库)——综述——学位论文,最后才是英文,但是我往往都是直接看英文了,这样很辛苦,但是完全没有效果,我连专业术语都不懂的情况下,一篇英文文献看了好几天,其实我根本看不懂,写了些啥。*其次还有问题的解决。
正如导师组会上,指出一个博士师兄的不足,当出现一个问题时,由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我们往往只做自己熟悉的工作;做多组平行试验,颇有点碰运气的感觉,希望这个问题稍微换一环境,就能改变结果一般,最终做无用功;实质的问题没有解决,工作也没有推进。
** 不如花点时间,重点攻克这个概念,重点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模棱两可,交给命运!
**最后还是回到文献上,科研是站在前人肩膀上。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前人在哪里,现在想想,最本质的是课题调研的工作没有做好,我的课题背景催化精馏、催化填料的研究,而我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延伸,但是在我师兄和我说,你的工作完全和我不一样之后,我彻底放弃了对课题背景的了解,以至于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把数据计算出来就完事!
**事实上,我如果能看到多一点它的实用性,我的工作也会更有认同感,而不是停留在对数值模拟工具的掌握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