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女儿来了场卧谈会。
这几天随着高考录取结果陆续揭晓,每每得知身边同事、朋友的孩子被某某中意的大学录取,我们也跟着高兴,沾沾喜气。
这次卧谈会自然就畅想起女儿明年会报考哪里的大学。
最后一句重要结论是:女儿要远走高飞,向往南方大城市,还立志要在那里扎根。
能不能实现姑且不论,当作戏说也无妨。但女儿的这个想法却给了我很多的触动,让我想到了自己高中时代的愿景,两代人的想法差别竟然那么大。
想想那时,家庭比较困难,再加上农村孩子辍学率奇高,父母能供我一路顺水上高中、考大学,我是心怀感激的。
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当时我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就是不能再像父母一样辛苦地从土壤里刨食,要吃“公家饭”“商品粮”,每月有固定工资,旱涝保收,并且大学毕业不要离家远,就在父母身边,那时想着,平时上班,周末回家帮父母干干活,父母该多称心啊:我这女儿虽然帮我干活,但她是吃公家饭的呢!这算不算一种衣锦还乡呢?
是啊,我的人生就是这么规划的。可没想到,母亲去另一个城市带孙子,一去十几年,我离家近,她却离我远了。
能理解,女儿现在的生活跟我当年真的不可同日而语,她们已经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权衡的可能是见识和发展空间,当然她也就看到了偏僻小城的闭塞和落后,而16年搬过几次家的生活,她又能有多少眷念呢?
而我记忆中的家乡,不仅仅是几十年的老房子,还有那门前屋后,属于“我家”的一草一木,和伙伴们捉鱼的池塘,一起砍柴的山头和劳作的田间。
虽然对女儿缺少那么一点对乡土的依赖和眷念感到遗憾,但又对她们现在的自由生活感到高兴,正是无后顾之忧,她们才可以放飞梦想,实现自我。
这正是社会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