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1年的夏天,一位美国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伟)考取了中国驾照,而此后的七年期间,他自驾漫游于21世纪初的中国乡村和城市,见证了那七年之间中国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比如仅仅两年之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这足以说明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了,而在21世纪初,中国的综合国力还达不到屈指可数。那么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也许在这本书中跟着作者能洞察到一些蛛丝马迹。
正文:《寻路中国》一书有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条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第二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三岔村,在这里,作者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第三条线索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丽水、温州的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作者观察中国的视角有大有小,又事无巨细、具体而微。宏观的是作者驾车行驶的道路上宽度、两旁服务设施的增多。具体的是详细到一个离中心北京很远的小村庄的生活变迁,作者甚至在这里租住了下来,与村民一同生活,融入中国的乡村。作者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者文化人物来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发展,而是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毕竟民生是国家的根本。作者经常在一个地方连续呆上数月数年之久,不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还会用自己的眼睛和笔去记录。
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很多公路十分空旷,尤其是在大西北的草原上,通往喜马拉雅山的公路上,车辆和人烟都稀少,只有漫天的北风沙尘。即使在迅猛发展的城镇里也到处都是空旷之路,这些道路蜿蜒曲折,连接着一片片郊区和村庄。二十多年前,村民只能步行出门。那个时候的汽车并不普及,那个时候北京每天差不多有一千多人拿到驾照,这些人也因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锋队。这些人多来自新兴的中产阶级。作者考取中国驾照的那天,艳阳高照,一切都很顺利。驾照上面印制了全息图:一个人站在古式的马车上。那人穿着飘逸的长袍,宛如道家的大思想家老子,一只手臂高高举起,直指远方。随后作者开始准备驾车周游中国,这张图也是本书的封面内容:一望无尽的路,手指向远方。在准备工作阶段,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本中国的地图册,作者拥有了一本《中国汽车司机地图册》,这个小册子为作者后来的行程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密密麻麻代表到处是星罗棋布的城市或者纵横交错的道路,零散的小点点代表空旷的地区比如沙漠。高速公路用粗大的紫色线条绘制,犹如大动脉;国道用红色线条绘制,犹如连接在较大城市之间的静脉血管。省道用更细的红色线条绘制,绘制县乡道路的线条愈加细小——仿佛是在偏远山区汩汩流淌的毛细血管。《中国地图》里无名无姓的道路密如蛛网,多如牛毛,要找出一条确切的道路横穿西部,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另一个符号┌┐┌┐┌┐┌┐┌┐┌┐倒不那么令人迷惑。这个标志出现在东北部的海滨城市山海关,自东向西横贯河北省,一路穿越山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即便进入满地黄沙的宁夏和甘肃,这个标志也十分清晰,仿佛是利落地插入天河的飘带。毫无疑问,这就是长城。世上无数人为此建筑震撼,长城是文化和历史的记载,正如它缠绵万里的盘旋,坚不可摧。
作者租了一辆车,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他好奇这座历史建筑,也沉迷于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在旅行的第一天,作者见到柏油马路中间平铺的谷物还会诧异,后来得知到在中国农村用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在路途上,作者时不时会见到一些山丘、寺庙之类的建筑,这些建筑物主要是16世纪的明朝人修建的,他们的做工细致——石砌的基座,灰砖砌成的墙体,依旧牢牢地附着在山脊上。城墙有时会向下斜入山谷,在这样低洼的地势里,只会被人们像收割田里的庄稼那样不留茬子。砖砌的墙面如今荡然无存:残留的只有基座和夯土筑成的内墙结构,满是不平的坑洼,以及剥落的残渣。这样裸露的墙体横过山谷的地面,再顺坡而上爬到一定高度后,灰砖才又重现身影。在谷地的两侧,留下一条水平方向的破坏痕迹,似乎在表明曾有一股洪流横扫河北大地。不过,这股洪流是人类。而留下的那条水迹宣示着一种动机,它的高度,精确地显示着人们愿意爬到多高去取用免费的灰砖。其实这些建筑早在“文革”当中毁坏了很多。由于当时村民的无知或者贪图小利,很多建筑已经不完善了,也查无可循。作者行驶在路上还会因为大大小小的仪式停下来,最多经历的是葬礼,葬礼向来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仪式,是对逝者的敬畏和告别。有需求就会有服务和产业,有专门为葬礼演出传统晋剧的人,他们往往开着一辆改装卡车,哪里需要了就开到哪里演出。戏剧的参演,让葬礼的氛围不那么悲伤与沉重。与葬礼相关的还有个职业叫“风水先生”,大到盖房,小到门的朝向,中国人一般都会“看看风水”,其实是为了求个吉利。古时候,诸如此类的信念对军事和政治的影响极大。在北京的西北边上,明朝人修筑长城时,特意避开一段三十多公里的山脊,因为这段山脊靠近帝王陵寝。从战略的角度看,这里非常适合修筑防御工事。但是,风水先生认为这段山脊是一条龙脉。任何建筑,如果破坏了龙脉,都可能带来灾难。就这样,这段山脊空了出来。当朝皇帝不惜更多的麻烦,把城墙向北挪了挪,那儿的地形不利于防守,需要修筑更多的防御工事。
结语: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其实从1998年开始,政府对乡村道路的建设就加大了资金的注入。首次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始于1920年,为了把粮食送到忍饥受饿的人们手中。实际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顺导致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倒退,道路的修建也因此停滞。而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正迎来发展的春天,道路的修建也闻讯而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