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又出经典
新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很棒,演员的演技很到位,对同名小说的情节的增删也很得当。此前的电影制作者无数次地证明了把好小说拍成好电影是很困难的,大师导演斯皮尔伯格花了两年多的心血,才呈现出今天的精彩。
图1 头号玩家剧照一个月前,我读完了它的同名小说《玩家一号》。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来描述虚拟现实最终的样子,里面的设想脑洞大开但是非常可行,我被其中的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期待已久的电影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
故事发生在2044年,此时虚拟现实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制造出了完整的可穿戴设备,和超逼真的虚拟世界。而这个时候人们的生存环境却变得非常恶劣,所以大家都乐得用这套设备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沉浸在各种游戏里。其中,最著名的游戏叫做《绿洲》,这是一款庞大的在线多人角色扮演游戏,它的制作者在临终前留下一个游戏,也是一个遗嘱,最终赢得游戏的人可以获得他的全部财产,价值两千四百亿美金,但必须要通过解谜才能一步一步进行下去。 之后,无数人开始全职玩这个游戏,将赢得游戏作为人生目标,故事的主人公韦德,也是其中一位。
脑洞大开但非常可行
先来看看里面的技术:普通玩家的标配包含一个主机,一个头盔,一副触觉感应手套,和现在的游戏硬件装备一样,可以自己组装,更新换代。韦德在游戏的征途中赢得了两次大的胜利之后,卖掉了一部分装备,用得到的游戏币为自己购置了一套顶级的设备,这个设备的主体是一张触觉椅, 两只机械手臂扣着墙和天花板,将这只椅子吊起来,使它可以旋转,振动,摇晃,让被固定在上头的人获得真实的体感,附带一体式的体感衣,它包裹着脖子下面整个身体,通过附带的放松按钮,不用脱下整件衣服就能退出游戏。衣服外侧的体感感受器上面附着人工筋键和关节,感受并传输着使用者的动作。面罩上装有最新进的虚拟视网膜显示器,它将整个游戏场景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房子四周环绕安装超薄扬声器来模拟立体声。更妙的是一种既是空调又是净化器的设备,能模拟出两千多种不同的气味。触觉椅下面是万向跑步机,使用者可以朝任意方向全速奔跑而无需担心跌落下来,如果改变了方向,跑步机也会感受到这种变化,并且迅速同步方向,使人永远保持在平台中央。霸道的硬件技术把虚拟世界打造得如梦如幻,与之相比现实世界倒显得粗糙和虚假了。
此书写成于2011年,在虚拟现实创业公司和技术研发开始之前,书中的技术没有一样是在现实中被成熟应用的,所以并不是现实中的科技启发了作者,反倒是他的作品引导了很多创业者,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不断地发明改进技术,将虚拟现实朝作者设想的方向无限逼近。比如触觉手套,大概有这么几个解决方案:手套上加入小电动机,通过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振动来配合视觉效果;在手套里加入小气囊,通过充气放气来模拟触觉;在手套上连接机械手臂,可以通过高强度的超声波制造阻力;全身感应服也有公司在尝试,通过全身52个点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来模拟触觉。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是艺术一旦问世,对生活的影响会更加久远,比如虽然四大名著的完成用时几十年,但是它们却影响了我们几百年。 科学构想一旦成型,也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后世的我们在长大以后会按照儿时的梦想去改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故事来统一大家的目标,而科幻作家,就是讲述这个好故事的人。
两个世界的交织
主人公韦德正处于青春期,他在虚拟世界里爱上了一个女性角色。是真爱,他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真名,虽然对方警告他,虚拟世界里的性别很可能是假的,自己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个正在抠着脚的中年秃顶大汉,但是韦德还是向这个女孩表白了。这似乎违反了虚拟世界里最重要的规则,就是游戏不能和现实混同,长久以来大家的常态是线上出生入死的战友,线下从未谋面,哪怕对方就住在隔壁。
但是这个规则只是个理想,两个世界的情感和利益已经交织在一起了,比如游戏币因为更加为人们熟知而比法币的购买力更强。游戏里的装备也比现实中的资产更加保值。人们通过打怪赚取虚拟币,再用虚拟币兑换法币来购买生活所需,或者把现实中赚到的钱充到游戏中购买装备。有的人在线上无法取得想要的,就在线下找到真人,进行交易或者报复,甚至有人在线上结成伴侣,长久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本身
除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让电影广受好评的还有情感共鸣:无论是资深的游戏玩家,捯饬硬件的电脑极客,还是影视制作者,都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都能找到自己对未来某些幻想。
影片结尾,主人公韦德因为赢得比赛而获得了《绿洲》的控制权,他制定了一个规则,游戏服务器每周停止两天,旨在劝导人们重视生活。这在原著里是没有的,也许是编剧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吧。
影片值得一看,结束观赏后,要是能翻阅一下《玩家一号》这本书,就更加完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