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听得到吴伯凡老师用非标准普通话讲解认知,除了声音很特别以外,他所讲解的认知理论虽然很深奥,但是总能深入浅出,找到一定的类比,而且让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说人体就是一个数据处理设备,用来接收周围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哪怕是见到陌生人的第一秒,你就可能已经开始在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并作出反应了。
你面对的大量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数据,一类是消极数据。积极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明确有数据量指标的数据,比如说50厘米,36度等等。消极数据是指没有明确指标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又明确存在并且能左右我们判断和认知。这里用我们古时候的郑人买履的故事,来区分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的区别。
古时候一个郑人依照自己脚大小,画了个鞋样子,准备上街买鞋。当他走到卖鞋的地方,却发现自己鞋样子没拿,这时候他就跑回家再去拿鞋样,却忘记了依据自己的脚就能直接买鞋。这里的鞋样子就是积极数据,而自己的脚就是消息数据。
这里也说明了这个郑人在认知上是一个单维思维,他只认积极数据而没有从多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形成了“盲维”。
这个原则不仅和生活有关,也跟管理经营一个企业有关:一个好的领导者,很多时候是根据“消极数据”来作决策的;而糟糕的领导者特别喜欢用能形成报表、柱状图、饼状图、咨询公司报告的“积极数据”来作决策,这样作出来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的认知里出现了“盲维”。
人生也是一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经营,不要仅仅只看某些积极数据,一些漂亮的教育经历,教育水平,有些时候看着积极数据很好,但人生却很失败。
学习也是如此,不要仅仅看你学了多少东西,接收了多少数据信息,这些都属于积极数据,还需要你自己转化成能力,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可以像我这样,每次学习完之后,内化成自己可以转述出来的内容,才能成为你潜移默化的消极数据。转换完了之后,再拿到实际中去应用,把你学到的方法,在你的工作生活中去实践,不要不改变,不行动。
我们经常要对自己这个人体进行数据处理的更新和迭代,让自己不断的适应这个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