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说,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我们内心的,皆为微末。
人生终极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一切都为了幸福。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声望或权利。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对个人而言,幸福感应该是我们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
金钱与幸福
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在过去的50年里,许多国家的人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在发现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一些人认为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消除痛苦的方法。既然物质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我们仍对它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的幸福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从进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在原始时代,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着人类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免受自然灾害,因此储备成为一种习惯。时至今日,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在作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习惯性地先考虑物质,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
幸福大萧条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终极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戈尔曼所说,“焦虑的时代”曾是20世纪的别称,到了21世纪它已经开始转变为“哀伤的时代”。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练习
“完形练习”这个方法是心理治疗师纳撒尼尔·布兰登最早提出的,他被公认为“自信理论之父”。通过在某个不完整的句子后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这个简易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领悟自己的生活,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虽然填写句子的练习是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参与的,但有意识的思考将帮助你收获更多。信念,通常就是自动实现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