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主动阅读
现在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但现代的媒体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我们会发生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获取的或许就只是“知识”而不是理解力或者思想,没有花时间去深度思考。我们该好好思考怎么去读书,而且不能三分钟热度,应该有终身阅读的Flag。
我们需要主动的去阅读,阅读越主动,我们要求就会越多,这样探索能力就越强,可获得也就越多。我们还有要有阅读的目标,清楚阅读的方式。
为了让我们的心智有所成长,那么在选书时,也不能任何书或文章都读,能力范围内的书对我们无成长不如不读,娱乐类的书要少看。
/ 阅读的目标
你有一个头脑,假设你手里有一本想要读的书,那么阅读的目标有两个,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第一种是阅读报纸杂志类,我们可以不费脑力轻松理解,也就是我们理解力其实与作者相当了。
第二种是阅读你一开始不怎么理解的,那么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读?有两种状况: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因为虽然我们处在阅读学习去,但你不能步子迈的太大,一年级学生一下子读五年级的书会蛋疼的。
/ 阅读分为老师教和自己学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希腊人把后者叫做“半瓶醋”。
所以,别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作者给出了专业的解释,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引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二哥把前者总结为老师教,后者是自己学。但是呢,老师教的你自己还是要主动理解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因为这个就像是医生努力为病人做的许多事,但最终还是要病人自己好起来,老师可能用尽方法来教学生,学生去必须自己主动学习才行。所以这种辅助性学习并不是说完全被动,还是要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
如果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与指导性的学习是增加知识的惟二法门时,那么思考一定是在这两种学习当中都会出现的东西。
当然,学习的主要方式不仅仅只有阅读这种方式,还有倾听。倾听就像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活生生的老师学习,而阅读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但作者认为倾听是处于第二顺位,二哥表示赞同,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
阅读的四层境界
首先,阅读的第一层境界叫做“基础阅读”。这第一层的确也算不上什么境界了,简单地说,就是认识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话究竟在说什么。这基本上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
而这第二层境界,叫做“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区别于“基础阅读”,你还得了解一本书的“结构”,“包含的部分”以及“分类”。(这也是熊猫书院正在帮你做的事情之一,用最短的时间帮助你完成这一步骤。)
第三层境界称为“分析阅读”。重点在于如何把一本书吃透,这也是这本书最着重强调的一个部分,这其中会有大量的技巧可以运用,你也会在本书中学到。但是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仔细去精读。
阅读的第四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题式阅读”或“比较阅读”。这时候我们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某个主题的多本书,主题阅读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甚至需要架构出可能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出现的主题分析,这种阅读方式非常的复杂但也非常的有效。
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基础阅读能力的获取大多是在我们孩童时代就已经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完成“拼音”“认字”“增加词汇”到“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开始简单运用读写能力的学习过程,我们就算获取了基础阅读的能力。大概是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了,这时候就算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但还不够老练。
检视阅读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份阅读,检视阅读分为两个步骤,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
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
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开始讨论分析阅读之前,我们要暂停一下,再想一下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动。
检视阅读是先了解书本的结构(骨架),再粗读书本的内容(肉块),然后再看看要不要开始分析阅读(肉丝)。
在检视阅读时,你可以开始做些读书笔记了。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
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分析阅读
/ 分析阅读的11个规则
第一阶段:前4个规则,整理书本大纲,讲究文法。你要找出作者要解决问题是什么?
1.分类: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阅读之前就知道。
2.大意: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纲要: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并说明他们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的。
4.提问: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5到8规则,诠释书本内容,讲究逻辑。你已经与作者达成共识,抓到他的主旨与论述,明白作者哪些问题已解决与未解决。
5.共识:找出重要的单字(word),并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6.主旨: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方法有用自己的话总结并结合案例。
7.论述:从相关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础论述。方法有先接受作者的论述理由,并归纳法与演绎法尝试证明。
8.解答: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三阶段:9到11规则,评论或批评一本书,讲究修辞。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容易或暂缓评论。你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然后理性评论,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9.读懂: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10.理性: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就像反对他一样,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准备。
11.评论: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判前,都要找到理论依据。
好的阅读更像是一场对话,只有完成了这场对话,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阅读。你需要非常明白“文法”、“逻辑”、“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
/不同观点如何评价
当我们有不同的观点,秉持着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并不带偏见的原则,你可以运用以下4个概念向作者说明:
1.你的知识不足。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这样的评论。而且,要支撑你的论点,你需要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点。
2.你的知识错误。要想作这个评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行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撑你的论点。
3.你是不合逻辑的。这就是说作者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是缺乏连贯,另一个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评这两种问题,读者一定要能列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亮点。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最显著的缺陷就是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然而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评论一本书,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作者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主题阅读会是我们收获最多的阅读方式,对于理解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极大提升。
对一个特定问题,寻找大量的证据去分析它,因此主题阅读涉及的书目通常不止一本。
主题阅读要做到收集完好书目后,要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这样为了对主题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同时时间精力分配要合理,且知道哪些书不必读、略读、粗读。
其实,在我们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书或者文章,我们该专门配备一个纸质笔记本和在线笔记本,纸质笔记本自己喜欢就好。读书笔记的工具,二哥建议用康奈笔记法,在线笔记本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或锤子便签。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和两个要点
五个步骤:
1.找到相关章节,此时要记住你关注的重点是你的主题,不是书,不要分心。
2.构建术语体系,运用自己的思考是适配所有作者的语言体系。
3.厘清要解答的问题,我们要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去完善我们的研究。
4.界定和确认议题,面对同一个个问题,在不同的书我们会找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厘清这些争议。
5.分析讨论,简单的说,就是解决所有的议题,你要打通不同作者的观点的底层规律或本质,这样你才能融会贯通。
两个要点:
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你要时刻保持客观立场,不予设立的去阅读,这样才能对所选书目的有用信息全面吸收。
还有一个办法是,有效使用主题工具书,如作者对于文学方面的《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其实可理解为“互联网人的必读书目”等,只是没有那么权威。我们可以试图去求得一些大咖的推荐,也是可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