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作者: 明子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7:28 被阅读106次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当下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的时代,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又增加了新的途径。他们不仅仅是在大街上看,更是在网络上看,一个小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网上迅速发酵,进而演化到不可控制的态势。诸多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从“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最毒后妈事件”,正是由于背后大量的“吃瓜群众”、“水军大队”、“键盘侠”等的舆论推动。他们不仅扭曲了事实真相,更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这类人作者称他们是“乌合之众”。

诸多网暴事件的背后,这些网民大军起着什么样的推动力?我们是否也在群体的推动力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一名间接的施暴者?因为,作者告诉我们,置身于群体之中,就算原本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也可能会丧失理智。进而,群体又是如何控制个体思维的?读完这本书,你将会找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著有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乌合之众》,是勒庞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他作为群体心理学创始人的地位。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细致地分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并通过对集体心态的详尽描述,让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了解集体行为对人的作用及影响。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主要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从群体的概念入手,了解什么是群体心理,认识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接着,我们来分析个体是怎样被群体淹没的,以及影响群体观点和信念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最后,我们来揭秘领袖是如何运用手段对群体施加影响,使群体成为“领袖的囚徒”。

2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群体。

菜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算作是一个群体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成为群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会在群体中丧失个性,二是群体都有着共同的感情和目标。

然而,菜市场上的人,不论是买菜还是卖菜的,个性是各个不同,有的斤斤计较,有的慷慨大方;目标也不尽一致,或者买瓜或者买鱼,因而不可以被称作是群体。

那么,什么才是群体?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发生在德阳的安医生事件。安医生在游泳馆游泳的时候,被一个13岁的孩子骚扰。在要求道歉却被孩子吐口水的情况下,安医生的丈夫气不过,便将男孩的头按到了水里。网友们在看到安医生的丈夫在游泳馆打孩子的视频后,他们不管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就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孩子家长,谩骂安医生和她的丈夫。

这时候,不明事情真相的“键盘侠”们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尽管他们在现实中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在对待这件事上,却能够齐心协力地组成一支“谩骂大军,人肉大军”,并带动社会舆论走向,将所有锋芒都对准安医生,最终导致安医生失业、不堪压力选择自杀。

固然,不良媒体在事件背后推波助澜是难辞其咎,但是,“键盘侠”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安医生大肆抨击,导致其失业并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直至选择自杀死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我们也不禁反思,为什么这些扭曲的事实能够大行其道?

鲁迅先生曾经怒斥国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他所批判的中国人的看客形象与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不无相通之处。
其实,构成“看客”的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机制,即在群体心理力量的驱使下,个体的独立意识会消失,进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由此聚集了一批有共同目标的人群。

那么,群体心理都有哪些显见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群体心理的力量优势。它的意思是,群体在考虑问题时常常不讲道理,而只是凭数量上的气势压倒另一方,个人基于群体力量的保护,本能的欲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常常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集体漠视交通规则。因为“法不责众”,个体在群体力量的保护中,就轻易的放弃了责任感。

其次,是传染的现象。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

电影《无问西东》中,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帮老师出头,却被认为和老师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进而被一群自认为正义的群众批斗。在批斗现场,这些义愤填膺的群众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对王敏佳的不满和愤怒之情,迅速传染给每一个人。他们不管这个事件跟自己有没有关系,全都失去理性地对王敏佳拳打脚踢,甚至用板凳砸,致使其昏死过去。其实,群众对于王敏佳的怨恨之情,是由老师的妻子传染给每一个人的。

这种传染就像是病毒一样,速度快,威力大,而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失去判断能力,被这种情绪左右,而且,传染现象之于群体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群体之中的个体易于接受暗示,它也是由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
长时间融入某个群体之中的个体,会变得很容易接受暗示,犹如进入催眠状态,对暗示者唯命是从,完全失去原有的判断力和意志。

勒庞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公民在发表个体意见的时候,一般都会倾向崇尚开明、和平,但是当他们置身于群体之中,却特别容易被暗示,甚至会毫不犹豫的支持最野蛮的提案、支持将显然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

因此,群体心理依靠强大的力量优势,利用个体之间的相互传染和个体自身易于接受暗示的特点,进而形成

群体发挥效应,呈现出五种外在表现,具体包括:冲动、多变和易怒,易轻信和易受暗示,情绪表现的简单而夸张,偏执、专横和保守,以及在道德上的矛盾性。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这五个特点。

首先,表现为“冲动、多变、易怒”。作者认为,群体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无意识动机的支配。通俗来说,人在群体里面很容易不动脑子做事,而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化很快。

举一个例子,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国多地的保钓游行变成了打砸抢事件。他们本来只是打算和平游行,但对日的愤怒由于群体之中互相传染、暗示,情绪瞬间被点燃,进而升级为恶性事件。

作为个体,他们完全有能力主宰自己的行为,但是进入群体后,由于群体的冲动、易怒的特性,这种理性的自控能力便消失殆尽。同时,由于群体理性的缺失,其又呈现出多变的特性。

比如抨击安医生的“键盘侠”们,他们先是怒斥安医生,当安医生不堪其辱,以死自证清白之后,又转而攻击孩子及其孩子的家长。

其次,是“轻信和易受暗示”的特点。

再以安医生事件为例,最初视频的发布者在整理信息的时候,故意使用医务工作者、公职人员等字眼,激起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的社会矛盾,实际上是暗示网友以此来攻击安医生及其丈夫。进而,这种暗示成功挑起了公众的愤怒情绪,在诸多媒体的添油加醋下,更是对安医生及其丈夫大肆口诛笔伐,最终导致安医生以死来自证清白。

我们前面也说过,群体之中相互传染、极易受人暗示的现象,因为群体永远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犹如提现木偶一般随时听命于人,失去判断力而极端轻信,且由于期待得到关注,所以很容易受人暗示。
再次,是情绪的简单与夸张。
个体在群体力量的保护下,由于潜在欲望的爆发,情感表现可能极度夸张,加上头脑简单化,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打动。
因此,无论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好是坏,它们都具有极为简单而夸张的特点。他们只是掐头去尾地看待事物,显得极为武断,而不重视分析事情的过程,且这种情绪会通过暗示和传染进一步迅速传播,从而演变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比如当下社会争议性颇大的饭圈文化,他们将心中的偶像视作舞台上的英雄,决不允许任何对自己的偶像进行诋毁的言行。一旦有人对其偶像做出负面的评价,不管谁对谁错,这些所谓的粉丝便群起而攻之,非要与对方争个高下才肯罢休,往往不惜以粗鄙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给互联网氛围带来极为严重的戾气。

再来,是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和极端两种情绪,他们对于所接受的观点要么就认为是真理,全盘接受;要么就认为是谬论,全盘否定,简单来说,就是排斥任何异端,只有群体之中大家共同认可的,才可以被认作是真理。

比如说,在演讲现场中,如果演讲者的观点和听众的有所不同,在受到听众反驳以后,继续坚持己见的话,就很可能会引起众怒,最终演讲者就会在他们声势浩大的反对声中被迫结束演讲,观众则以欢呼声取胜。

我们可以看到,群体凭偏执与专制一味地以气势压倒对方,而并非真正以论争取胜。然而,群体也并不总是能够激进地反对观点,它又有保守的一面。这一点,只需要看看历史之中群体对新兴观点的接受情况便明白了。

晚清时期的革命领袖秋瑾曾高扬人的自主,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反而引来群体耻笑,斥责她是大逆不道。他们排斥新的观点和事物,不愿打破固有的传统便是保守的明显体现。

最后,是群体在道德上的矛盾性。
所谓“道德”,指的是人们始终如一地遵守某些风俗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抑制自私和冲动。但是,个体一旦进入群体,道德意志便不受控制,进而变得毫无底线。

比如,货车出事故后,村民们集体哄抢货物的现象就是典型。单独一人去抢,会因为害怕受到法律制裁,而不敢去抢货物,但一堆人抢大家就会变得肆无忌惮。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个体在群体的保护中,野蛮和破坏性本能流露的表现。
但是,另一方面,群体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限制个体的行为,让个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军队之中,士兵大多能够严格遵守军队纪律,履行保家卫国的责任,就与群体道德的制定不无联系。

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群体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在群体中丧失个性,二是群体都有着共同的感情和目标,
由此我们接着探究群体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中总结出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群体的力量优势、易被传染和易受暗示。
进而,从外在表现来看,群体心理又表现出冲动、多变、易怒,易轻信和易受暗示,简单和夸张,偏执、专横和保守的特点,并且在道德表现上,群体心理可能纵容个体行为变得毫无底线,又可能限制个体遵守规范,让群体做好事。

3

分析完了群体背后的心理机制,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

这种群体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它们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作者还提到,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意志的力量,认为自己只要足够清醒,便可以不被群体所左右。但实际上,置身于群体,个体常常会被群体淹沒。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猴子放到一个缸里,再把缸里的玻璃板通上电。刚开始,猴子尝试逃出缸外,总是被玻璃板电到又缩回来。经过多次之后,猴子就学乖了不再触碰。后来,来了一只新猴子,原来的猴子会极力制止他想要触碰玻璃板的行为,甚至两个一起殴打新来的猴子,新来的猴子慢慢就也不会尝试去碰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个体有不同于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时,就会受到群体力量的干预。
勒庞认为,为了使群体的思想和情感转向同一方向,个体融入群体就势必要牺牲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个体不断受到传染和暗示,最终接受群体的游戏规则的过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原本都带有各种不同的观念,但当个体进入群体后,就会自然服从群体统一的观点和信念,被群体淹没。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这之中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理由。

我们先来看看直接因素。

首先,是语言的作用,它能够唤起群体联想到词语背后的形象。
群体通常是形象化思维,这种思维可以通过言辞激发出来。
政治家们想要改变群体的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所使用的词语,因为词语本身的修饰作用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比如汉朝时,汉武帝刘彻想要让自己的权力合法化,大臣董仲舒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说“君权神授”,意思就是皇帝是上天派来代理统治天下的,因此给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人都应该听命于他。古代人对天极为敬畏,所以接受了这套观点,统治阶层也就自然达到了目的。这里,其实就是语词之中概念的替换,能够达到的作用。

其次,是信仰对于群体的重要性。勒庞认为,自文明诞生以来,群体一直都受到了幻想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把作者所说的这种幻想理解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图腾。
其实,像上帝、英雄和诗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是给人们以希望和幻想,如果没有这些希望和幻想,人们将无法生存。事实上,幻想的力量主要在于,拥护它们的人会完全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比如,建国时期的大跃进运动,人们带着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掀起了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热潮。然而,由于对现实认识不足,加上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虚报风、浮夸风开始泛滥,最终造成全国严重的经济困难。本来,大家都是带着美好的理想,但是这种信仰也可能使群体陷入盲目。

再来,群体对固有经验的认同感。
群体之中的观点很多是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它在个体心中根深蒂固,是个体得以联结的心理基础,它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反之,要想动摇根植于民众心中的观点同样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这些传承下来的经验是好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导向好的方面。

比如,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观念,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使中国“礼仪之邦”的名声得以在全世界传扬。然而,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糟粕,又像“毒瘤”一样难以根除。

前几年关于女德班的新闻,所谓“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被批判了这么多年,如今再重新被提及的时候,仍有一部分的群众认同。

因此,个体的共同经验是形成群体心理背景的基础,对群体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情感对群体的煽动作用。
在作者看来,对于群体而言,理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只会理解那些简单的、拼凑起来的观点。所以不要试图用逻辑去说服群体,如果想让群体信服,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渲染调动群体的情绪。

希特勒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极为擅长用演讲的方式煽动群众的狂热情绪。当德国准备侵略世界,发动二战的时候,希特勒需要人们为他去卖命,他说,“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同情弱者才是对他们的不尊敬。”其实,这句话就是在暗示人们,你必须要做强者,我们去征服他们是完全合理的,在反复的洗脑教育下,许多德国民众成为战争狂热分子。直至今天,德国人也在反省,这种情绪煽动力带来的可怕后果。

好了,现在我们了解到,

语言、信仰、历史经验和情感对群体心理的形成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

还有哪些间接因素在背后发挥作用?

首先,是种族因素。作者认为,种族的观念是这个群体最为基础的、最不容易改变的观念。种族间的不同更多是由独特的遗传条件造成的,而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秉性,使得种族内的人之间十分相似。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段子,若是在大街上遗失一元钱,英国人会非常绅士地往前走去,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美国人则很可能唤来警察,报案之后留下电话,然后嚼着口香糖扬长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复检讨,决不让自己再遗失第二次。惟独德国人与众不同,会立即在遗失地点的100平方米之内,划上坐标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镜去寻找。

这其中英国人的绅士、美国人的法制意识、日本的反思以及德国人的严谨,就体现了种族对于群体的观念的影响。

其次,是传统的影响。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种族的不同传统,对群体观念的影响很大。

比如“厌女症”的现象,便是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束缚的观念在起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出轨得到的抨击力度,往往会比对男性的更大,这背后正是群体对女性遵循妇道观念的残留,男性在古代三妻四妾很常见,放到现在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观点,他们较之女性,常常更容易被原谅。

最后,是时间的作用。勒庞认为,对于社会而言,时间是唯一真正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唯一强大的毁灭者。
种族、传统的形成要依靠时间的积累。没有时间,它们也就失去了力量。同样的,群体内心的具体观点的形成也需要时间的加持。

比如说,五四革命时期宣扬的自由、平等观念,也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才深入到群体心中。

综上所述,群体心理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直接因素,包括:语言、信仰、经验和情感四方面;一是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群体心理的形成有着极为复杂的机制。

4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其实,要想不受群体任意摆布,还要努力不要沦为“领袖的囚徒”,因此,识别他们的动员手段便是题中应有之义。接下来,我们就来

分析“领袖”惯用的套路。

每一个群体,都有一些所谓的“领袖”,这些领袖往往能够控制住人们的感情和目标。

举个例子来说,在微博中,有一类被称为“大V”的用户。这些人粉丝众多,影响力极大,其观点很容易就影响到他的粉丝们,也就相当于勒庞所认为的“领袖”。

作者认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的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下。”也可以说,群体的存在需要领袖,而领袖存在更需要群体。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平衡关系,领袖总是想方设法的对群体进行控制,让群体沦为自己的“囚徒”。

他们惯用的方法有三,即断言、重复和传染。
首先来说断言。所谓断言,就是做出简洁有力的论断,不用任何推理和证据,让某种观点直接进入群众头脑。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群体的理性几乎是为零的。所以,对于群体不能用逻辑证明去说服。领袖也正是抓住了这个观点,直接进行断言。

断言越是简单易懂,它就越具有威力。

这一方式在推销领域被广泛应用,且屡试不爽。一些商家经常会用笃定的态度吹嘘自己的产品,顾客也常为此买单,你简单回忆一下自己的购物经历,我们常常被店家坚定的担保态度说服。商家推销效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拥有权势地位的领袖能够发挥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说说重复。拿破仑曾经说过,只有一种修辞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重复。“三人成虎”,意思就是谎言重复千遍后,会被认为是事实。
勒庞认为,通过重复,所确认的事情会被认作是真理,并在人的脑海中稳定下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讲,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深层区域,人的行为动机正是在那里形成。
而重复的作用,就是让观点最终进入这个无意识的区域。人们会相信这种意识是出自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他人强加的,所以对它深信不疑。
最后,我们来说说传染。群体的传染效果让我们很难不受到影响。

比如1848年法国的革命运动,当时,革命在巴黎爆发以后很快就传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而且也撼动了多国的王权。

再如我国曾出现的抢盐事件,吃盐防辐射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引发在短时间内疯狂抢购食盐的风潮,即使官方出面辟谣也难以遏制趋势,这也正是群体之中个体互相传染的作用。

传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不但可以迫使个体接受某些观点,还可能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领袖常常利用这种效果对群体施加影响。

至此,我们知道了,领袖会借用断言、重复、传染的手段,对群体的头脑施加影响。也许这个过程看似缓慢,但是一旦把观点植入群体的头脑中,这些意见的强大力量便会始终挥之不去,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这些意见可能就会成为一些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也就是群体沦为领袖的“囚徒”的原因。

作为一个个体,在我们置身于群体之中时,除了遵循必要的规则,也要防止别人的有意利用,识别这些惯用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地判断各类观点。

5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乌合之众》这本书,主要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了解群体的特性和群体的观念,认识了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基本特征包括力量意识、传染、易于接受暗示这三方面,具体表现则包含“冲动、多变、易怒”、“轻信和易受暗示”、“偏执、专横、保守”和在道德上的具有矛盾性四个方面。
接着,我们分析了,置身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是如何被淹没的,以及影响群体观点和信念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具体来说,语言、信仰、历史经验和情感对群体心理的形成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而种族、传统、时间的沉淀发挥着间接的作用;
最后,我们通过理解领袖对群体施加影响的断言、重复、传染三种基本手段,明白了群体为何都沦为了“领袖的囚徒”。

群体之所以称之为一个群体,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情感和目标,它既可以集中凝聚力量办大事,让个体在群体受到规则的约束,但也会抹煞个性,使其被群体排斥、同化,最终沦落为庸众、甚至成为罪恶权威的工具。

人要学会独立思考,只有随波逐流的人更容易成为“乌合之众”。

相关文章

  • 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当下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的时代,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又增加了新的途径。他们不仅...

  • 你是一個人 人都是孤獨的 你不要與烏合之眾辯論 因為你要相信你在人群里是個特別的存在 廉價的目光和貪婪的神情不會出...

  • 《莫之仙体》之小楷.老子曰(作品已被收藏)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炷小與大耳。眾人大言我小語,眾人多煩我少記,眾人悸怖我...

  • 《幼学》故事(1)月乃太陰虹名螮蝀

    【原文】 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淫氣。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字詞義解釋】 (1)眾陽:...

  • 勤敬見長——讀通札記(1736)

    讀中華點校本《資治通鑒》之《卷166》,感:1、勤敬見長。通覽歷史,俯瞰古今,百善孝為先,萬物淫為首。竊以為是,烏...

  • 《大公報》專欄 | 歷史的疮疤,你敢揭吗?

    近來“土耳其”成為熱詞。該國一些關於中國穆斯林的不實報導,讓原本眾多遊客心嚮往之的異域國度,瞬間轉為口誅筆伐的對象...

  • 觀眾生之相有所感

    三千世界,芸芸眾生,皆有其相。相分表心。 心表如一,是謂大能,心表不一,是謂眾生。 眾生表相,或為心防,或為利往,...

  • 《坛经》初鉴 廿五

    引: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

  • 《史记》初鉴 二百七十

    引:“故天下之寶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幹將...

  • 台湾老茶

    人為了賺錢去打拼了一甲子。卻遺忘放了一甲子的烏龍茶。人慢慢的成長學習茁壯。殊不知這烏龍茶已經慢慢轉換成了香。甘。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l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