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的四篇文章汇总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的四篇文章汇总

作者: 苏磊CHIVA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10:26 被阅读0次

    女儿缺乏自主性,看起来有些根深蒂固的感觉。

    我自己经常比喻:一辆汽车,启动的速度太慢,包括吃饭的过程、学习前的准备等等,这势必会影响到她的未来,没有强大的执行力,没有充分的自律能力,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

    这样的状态反应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每个人的缩影,也是她自己难以避免的坑。

    找了几篇不错的文章,分析解读。

    第一篇文章:来自【蜗牛默默说育儿】

    过度提醒的场景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里都会上演:

    孩子写字又丢了一笔,妈妈急忙指出来:“都说多少回了,又把这一横丢了!”

    “写作业抬头、抬头,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上完厕所冲马桶,你怎么就不能长点记性?”

    “告诉过你多少回了别跟某某玩,看,又被欺负了吧。”

    这些事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为了孩子好。2.同样的话重复过很多次。

    这就是过度提醒,过度提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为什么会过度提醒

    “过度提醒”是很多家长都会“掉的坑”

    之所以会中招,不外乎这两个原因:

    1.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2.害怕孩子走弯路。

    归根结底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怕孩子做得不好、受到伤害、走冤枉路。

    所以,不停地提醒孩子,却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语重心长”,在孩子那里已经变成了“唠叨”和“耳旁风”。

    过度提醒的“恶果”

    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礼斯科特在书中提到:

    对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现出过度指导、过度保护、过度介入的倾向。

    导致孩子成年却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1.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虽然家长是出于爱,但总是在孩子专注时打扰,使注意力分散,让孩子无法形成专注力。

    2.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时间久了,孩子就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会有“按时作息、好好学习都是在给父母完成任务”的想法。

    3.使孩子无法获得直接经验

    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玩儿水会弄脏衣服、遇到危险,而这些话又产生效果,孩子从此后听话的远离水、不玩水,那么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玩儿水的乐趣。

    4.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过度的提醒就会成为唠叨,它像唐僧的紧箍咒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束缚;又像一把小刀子,在父母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孩子。

    怎样避免过度提醒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可是孩子不改变,家长的过度提醒也无法停止。

    1.孩子不要求,家长不行动 【无为而治】

    过程中孩子自己会思考,会积极行动,会逐渐摆脱依赖,具有自己的主动性。

    2.事不过三

    如果父母的话孩子能接受、能产生效果,说一次、两次就够了,如果没效果,说多少次都没用,只会让孩子反感和抵触。

    3.吃一堑,长一智

    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家长不必害怕孩子走弯路。偶尔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提醒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很多家长却处于不自知的状态,我们一定要警惕。

    其实类似的文章,之前已经读过不少,往往都有前重后轻的感觉,解决方案上没有太多的亮点。

    原因在于,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而改变灵魂就类似给计算机重新书写程序,自己的程序有bug ,并不是罗列几条原则就可以解决的。

    过程如下:

    学习好的教育理念——修正教导的正确姿势——经常陪伴,共同完成必要项目

    从了解自己到改变自己,然后再改变他人,何其难也。



    第二篇:有关于怒吼问题。

    说在前面:所有愤怒,都是来自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情绪,并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办法。

    大声吼叫已成“经典”,很多父母都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尽管吼叫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否定,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可能真的板不住。

    明明大吼大叫不对,一股火上来,谁拦都没有用,

    冷静下来之后,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很多孩子被吼了之后,依旧笑脸相迎,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依偎在父母身边。

    有人说,孩子还小,是不记仇的缘故,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

    他们正在小心翼翼的包容着父母的坏脾气和坏情绪。

    真实原因让人心酸

    1 因为爱你,所以选择原谅你。

    因为忘记了你的不好,他们远比你想象中的更爱你。

    2 因为本能想要靠近父母、依恋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即便经受了大吼大叫,他们也会向父母靠拢、依恋父母。

    3 已经习惯被吼骂,家常便饭,内心麻木

    当孩子被吼叫惯了,受到强烈刺激多了,就会变得麻木,觉得家常便饭,无所谓。

    外在的表现可以分成两种:

    1 一部分孩子拖延、自我评价低、不自信,不敢做事儿,产生自我攻击心理,表面乖巧,却容易抑郁,等待他们的将是成长过程中漫长无助的绝望生活。

    2 一部分孩子抵触、抗争、破罐子破摔、模仿大吼大叫、无法控制情绪,产生暴躁易怒的行为,在成年后会在类似状态下栽跟头,难以获得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

    这样的表现在成人世界比比皆是,因为成人世界也不过是受摧残儿童的大号版而已。

    父母不正确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在内心深处形成永远不想去触碰、永远无法痊愈的伤疤。

    所以,身为父母必须对于孩子的抗争、抵触、争辩行为保持敏感,那是他们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成人自我照镜子的契机。如果继续以吼叫及打孩子的行为来压制,最终必然会出现反噬自身的后果。

    父母是个职业,为什么可以不用培训就上岗呢?

    身为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做温暖的父母,别把伤害带给孩子。

    也许成人还没到“千帆看尽,心如止水”的年纪,不知道如何排解工作、生活中积攒的坏情绪,但孩子们却等不及,等我们学会控制情绪了,孩子的性格缺陷已经养成了!

    所以就请赶紧从当下开始,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变,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理解,拉近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第三篇:白岩松: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极致和完美 【来源:蜂虻君】

    中国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成为孩子自杀的第二大原因。

    与抑郁相关的学生自杀和心理变态事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

    初为父母时,我们对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最大的期盼,不就是健康和快乐吗?

    缘何走着走着,初心却不见了。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出心理阳光的孩子。

    1 阳光教育,是允许孩子犯错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面对成长中的不完美,父母应学会接纳,学会从容。

    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按部就班地成长,是家长的智慧,更是孩子的幸福。

    2 阳光教育,是接受孩子平凡

    在学习中,每一句比较、质疑、斥责,背后都隐藏着家长深深的焦虑和担忧。

    过高的要求和期待,会导致孩子承受不起压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旦心理问题出现,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心理隔离,关上了亲子关系的大门。

    多可怕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说,减轻焦虑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区。

    这个安全区就如《正面管教》里说:

    “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无法接受孩子平凡,对孩子过于严苛,就会让孩子丧失归属和价值,成年后也难以收获幸福。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岩松曾说过:

    “毁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要让孩子懂得:

    即使你不够完美,你也是一个值得爱的人。

    阳光教育,是尊重孩子选择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对孩子是一种侵略甚至毁灭。”

    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都是来自于“我选择”。

    深以为然。

    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其实过度的提醒,就是一次次的代替孩子做选择,是一种越权行为,看似小事儿,危害巨大。

    “为你好”的潜台词是控制,以爱之名把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了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

    人生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撕心竭力地想让孩子少吃苦少碰壁少走弯路,可是,该是他的苦他照样得吃,该他撞的墙一样得撞。

    什么是成长?

    跌跌撞撞,有哭有笑,才是成长。

    “儿子,我希望你能明白,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李玫瑾教授这样诠释教育:“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更重要。”

    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培养出一个阳光乐观、自信坚强的孩子,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上,请允许孩子犯错,接受孩子平凡,尊重孩子选择,默默做好他TA人生的摆渡人。

    所有的关注、接纳、信任和尊重,都会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光,斑斓而温暖。


    4 第四篇: 两不管 三不惯

    培根曾说: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在节目中这个观点很相似:“有些家长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

    李教授给出的答案值得深思:

    “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也会发现,它和人的早年关系密切相关。”

    李玫瑾教授的话反映了家庭教育现状:

    一些小错误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引导,导致许多坏毛病,长大后后悔莫及,可是已经迟了。

    一些本来不需要管的小错误,事必躬亲,最终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没有了生命力。

    实家长可以实行“两不管三不惯”原则。

    两不管

    1. 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穿衣服、穿鞋子、打扫房间、自己盛饭、洗碗、叠被子、洗衣服、梳头等不需要代劳的部分。

    劳动之中,不但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长大后更独立,更懂得感恩。

    2. 孩子心理能够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遇到挫败时,如果在心理承受范围,家长不要过多安抚孩子,让孩子独自面对,感受挫折。家长可以在一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会更加勇敢坚强。

    三不惯

    1. 孩子不遵守规矩不惯

    很多孩子心中没有规矩意识,做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孩子,不会衡量自己的行为后果,今后在社会上很容易"误入歧途"。

    家长一定不能惯纵,要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

    2. 孩子没礼貌不惯

    讲礼貌是立身之本,没礼貌的孩子,喜欢和父母顶嘴说脏话,对长辈也不尊敬。

    如果家长不及时管教,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今后在社会上很容易吃亏,也不招人待见。

    这样的孩子情商低,也不会和别人正确交谈。

    3. 孩子撒谎、推卸责任不惯

    教育孩子也要讲究适度,孩子在父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孩子和父母成为朋友,也就愿意听父母的建议。

    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

    第四篇  文章的价值感觉不大,浮于表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过度提醒孩子的四篇文章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lt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