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和家人一起,二刷了《千与千寻》这部经典的宫崎骏动画片。
#1 若是故事里没有自己,这个故事也就不值得记住,也就容易被遗忘
第1次看这部动画片是什么时候什么年纪,我已经忘记了,当时只是看一下整个剧情,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和一些隐喻的东西,我都没有留意和关注的。现在想想我以前看电影和动画片,基本上也就只是看个剧情,没有耐心去和里面的故事做共鸣,事实上也就没能看出什么东西。再一想我这两年看过的一些小说和故事,都相当于是刷剧情、消遣了,没有经过自身的情感和经历过滤,都是浪费时间,kill time了,没有什么收益。
今天跟朋友聊起来,她说她是一个很喜欢跟自己呆在一起的人,她每天都会花时间跟自己在一起,捋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遇到了什么人,自己和他人的应对方式。她说,如果当天没有写日记,好像当天就没有活过一样。
这就足以让我反思我自己,以前总是过得太着急,经历过的事情不总结不复盘,输入的东西来不及共鸣和思考,一直活得很浅显,所学所知所感很表面。自以为懂得了很多道理,只是知道了一些冰山表面的东西,当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了。
而且在跟她交流过后,也让我发现,我的脑袋跟我的感受之间是缺乏链接的,是断裂的。我总是跳过了我自己,把一堆抽象的东西放在脑袋里面。太着急,太不在意自己。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不在意自己身心的提升,而只是用脑袋去囤积故事、剧情、信息、知识。这些东西都很客观,我的认识也就和他人是雷同的。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才是独一无二的属于我的感想。这些,我一直是缺的,也一直意识不到。既然都跟自己不相关,当然也就容易遗忘了。
#2 独一无二的千寻,独一无二的我,值得被爱并被爱着的我们
而这次跟家人一起,特别是有小孩,在边看边交流的过程里面也发现了一些细节和隐喻,有一些情感共鸣的东西。
有了小孩的人就是不一样,会从小孩子的角度去共鸣一些东西。千寻在和她爸爸妈妈走那条过道的时候,她是害怕的,但她爸爸妈妈对她的情绪是无所作为的。这就让我想到了现实中也有不少的父母,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感受来看待小孩子的想法和情绪的。她爸爸妈妈觉得不需要害怕呀,他们很强的呀,就算在吃没有主人的食物时,也因为自己有钱而无所畏惧。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她父母的自以为是。还有对千寻感受的不予理会。当然也是因此,才推进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在千寻不想走那条过道的时候,她父母让她留在原地等待。还有她父母在吃东西的时候,千寻离开父母去逛小镇。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千寻的独立自主。也可以推测,在平时,千寻的父母也是能够放手千寻去做一些事情的,这应该也是在后来千寻有能力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导那么多事情的原因。
想想我自己,家里好几兄弟姐妹,从小也是在很自由的放养的环境下长大的,很多的行为还有想法,都是靠自己的,所以我也一向很清楚我自己要什么,也会去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不过我也有误解的地方。
在动画片后续的过程里,千寻的大部分行动,都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她在离不开小镇的当天晚上,白龙帮了她。她要留下来。锅炉爷爷帮了她。在她跟汤婆婆签完契约之后,小玲帮了他。在她工作时,无脸男帮了她。她要救白龙的时候,锅炉爷爷、小玲、钱婆婆,这些人都帮了她。她在救爸爸妈妈时,巨婴宝宝帮了她。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忙,她在第一天晚上,就会变成透明人,也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为什么这些人会帮助她?因为她是她,她值得被爱,所以这些人爱护她,愿意帮助她。
我一直有一个误解,我只看到了我的爸爸妈妈没有给到我我所想要的爱护和信任、认可,所以我总以为我一路成长下来,都是靠的自己,自己一直在孤军奋战。很多时候感觉很孤独,也感觉自己不被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但当我回顾我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才发现,虽然我爸爸妈妈没有满足我对爱的期待,但是,有其他人在我身边,给了我我想要的。我能记得我小学一年级到我高三的时候,那些帮过我爱护过我的老师。我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收到别人的表白。只是因为过去,我只执着在我父母上,而看不到我父母之外的人。以至于我一直觉得我是不被爱的。当我终于看到了这些人的爱护时,我是震惊的。然后,我陷入了下一个纠结中。我好想知道,为什么那些老师愿意帮助我,为什么那些人会喜欢我。
有人跟我说:不要去纠结为什么,你只要相信,你就是值得被爱的,所以他们爱你。我想要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对我好,我想要把这个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去复制、去行动,我一直不相信,想都不敢想,是因为我是我,因为整个的我,独一无二的我,所以,他们才帮我,才爱护我。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想要知道我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要做什么才能值得别人的爱,却一直不敢去想去触碰这么一个信念:我本来就是值得被爱的。
我可能做过一些什么东西,但我所有的行为和我的存在,这些综合起来才是独一无二的我,获得帮助和爱护的我。就像千寻,她甚至都不记得她小的时候曾经掉进过河里,被白龙救过,但是白龙记得她。她还没有为锅炉爷爷做过什么,锅炉爷爷就帮了她,小玲也帮了她。
千寻值得被爱,作为一个观影者,我会觉得她善良温和,她独立自主,我能抽象出来她很多很好的品质,但这些结合起来才是她。如果只是有其中的某一样,复制某一样,都不是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她。就像我,想要提炼出来我的某一个价值,来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那都不是完整的我。千寻被爱是因为整个的她,我曾经被爱护也是因为整个的我,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被爱的。不过我还需要时间,去让我的身体也去接受:我真的是值得被爱的。就像前面说的,我一直在用头脑在生活着,我的认知跟我的感受,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是分离的,所以我需要时间来让这个认知和身体感受融合起来。我应该去学习我朋友,每天花一些时间跟自己在一起,捋捋当天的我,让身体感受自己的感受。
#3 孤独和寂寞,对同伴的需求
无脸男在千寻第1次走上那座桥的时候就关注到她了,孤独寂寞的无脸男,被千寻接纳的无脸男。在他用那些浴汤的牌子,还有金子来讨好千寻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他渴望被关注,渴望同伴的心情。在后面,他跟着千寻去等车,坐上列车,一直到钱婆婆家里,那整个过程。我感觉到的就是一种美好的宁静。就很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头脑中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有人陪着,平平淡淡,多美好。
不用轰轰烈烈,不用大起大伏。在那么美好的画风里面,平淡就是幸福。就像宫崎骏的另一部动画《龙猫》里面,没有大起大伏,没有英雄和反转,就是一种很美好的平淡的生活,像童话一样美好。纯真的小孩,嘻嘻闹闹却笑得很开朗的小孩,还有咧开大嘴露出大大牙齿的龙猫。我就想到了一个词,叫做舒服。
还有那个巨婴宝宝,被变成小老鼠的他,在刚看到千寻的时候,要千寻陪他玩,不然他就大哭,这不跟无脸男一样吗?无脸男用金子来讨好千寻,而巨婴宝宝是用大哭来威胁千寻,他们底层的需求应该都是一样的,想要有人陪。无脸男和被变成小老鼠的巨婴宝宝,还有那只乌鸦。他们在给钱婆婆纺线的时候,累了,倒下来,伸着舌头休息,然后继续跑跑跑。我看着都觉得很开心,活着啊。无脸男最后留下来陪钱婆婆,多好。不知道巨婴宝宝回去之后,谁会陪着他一起玩,嗯,应该是那只小乌鸦,它也是好好笑,他一直陪着巨婴宝宝,叼着它变的小老鼠,力气真大呀。他们俩是好伙伴。
白龙是为什么会来找汤婆婆学习魔法呢?在看完了动画片也看了几篇影评之后,我都还不是很理解,这是我没有很多情感共鸣的地方,所以我不太能理解。是因为那条河已经被人填了,他无处可去?还是学习魔法对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锅炉爷爷说千寻和白龙之间有美好的爱情啊,这个翻译让我很出戏,这种怎么能说是爱情呢?我会感觉这是一种同类的互帮互助和相互吸引。他们相互之间爱护着对方。
#4 看到规则,看到边界,局外看局里,认识自己
在这个世界里也有规则,也是每个人要工作的。要干活,也要服务好客户,就算是主场的汤婆婆,面对客户也要恭恭敬敬的。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会有功利心,想要赚钱,为了捡金子,青蛙半夜跑回那个大浴室。为了获得无脸男的金子,所有人都是极尽阿谀奉承,去满足它的所有要求。就连汤婆婆也无法拒绝很脏很臭的受伤的河神,也不能去得罪变得很诡异的无脸男。
作为主人公的千寻,在这里面也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要工作,要接受上司的安排,去干脏累差的活。也会获得贵人的帮助。锅炉爷爷、小玲、白龙都是她的贵人。甚至无脸男也是。她在提供她的价值,除了工作,还有接待脏臭的河神。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她不像国内的一些神剧一样,主人公有神奇的外力的帮助。她没有打破这个社会的规则,如果她最后判断错了变成猪的爸爸妈妈,那么她估计最终也是不能带走她父母的。而汤婆婆也在强调规则这个词。我们在现实世界里,也是有看不见的规则的。只要在这个边界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像千寻一样,我们是有期望能够获得自己的幸福的。
作为一个旁观的观影人,站在上帝的视角,我能够捋清楚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能看得到贵人的帮助和千寻自己的独立自主和善良真诚,能理解这个微型的社会。但如果把我自己放在局里,我可能就看不清这些东西了。就如同,如果不是贵人指点,有这么一个契机,我还会对我成长过程里面帮助过我的那些老师和同学视而不见,而一直执着在我父母身上。我以为我足够认识我自己,但很可能,我只是在局里。所以,真的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跟自己在一起,试着站在局外认识自己和他人、环境。
#5 千寻能拯救父母,换我呢?
千寻最后帮到了她父母,是她帮助她父母,而不是父母在庇护她。
作为成人的我,成为了母亲的我。当我明确地知道,我要把我对我爸爸妈妈的期待放下的时候,我是很难过很难受的。我说,我想要去做一个被保护的小孩,我一直觉得我没有被爱护好。换一个专业的名词就是,我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所以我一直在渴求着。而我希望这些心理营养来自于我父母。这是我的一个执念。直到我看到在我的成长过程里面,有一些其他人在爱护我。我并没有我所以为的那么可怜,我的状态就不同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母亲节之前,我放下了对我妈妈的期待,在母亲节的时候,我能够主动地去关心我妈妈。那就像是解开了一个镣铐。
我想,当我最终能够坦然地放下对父母的期待的时候,我应该就能做到不再寻求他们的庇护,转而能够去保护他们了。我未必能够做到像千寻那样去拯救她的父母,但我起码能够做到,不再期待改变我的父母,而是用另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能够去爱护我的父母。
我想象了一下,如果是之前那个状态的我成为千寻,进入千寻的故事里,我是否会怨天尤人,我是否会有勇气去寻求一份工作,去拯救白龙。去救出我的父母。想了想,我觉得我有可能去走这个过程,但结果未必会有千寻这么好,因为我总是感到无力,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所以我可能会为了生存而去谋求工作,但却可能会停留在拯救白龙的那一步。
所以今年对我来说真是一个转折年,我开始看到自己的低价值感,直面自己的无力感,并去改变这种情况。我开始认识独一无二的我自己,看到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帮助过我的那些人,不再执着于只看到我父母如何对我。我把我的世界打开了,我很期待接下来,我会创造出什么。就像千寻有勇气去拯救白龙,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主动的创造。
#6 名字、历史、三大问题
贯穿整个动画片的:一定要记住你的名字,如果千寻你把你的名字忘记了,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白龙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他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当白龙终于在千寻的帮助下记起来自己的名字时,他的表情是生动的,那个时候的他,感觉在发光。我在想,在这部动画片里,名字是否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名字承载了一个人的历史,有这个人的过去。只有想起自己的过去,才能结合过去和现在,走向未来。而回家的路,就是沿着这个历史通向的未来。所以回家的路,并不是往回走。千寻离开这个世界回家时,通向的是未来。
回家的路是否还代表了一个初心呢?名字里面,有自己过往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有自己的初心。我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解读是不是对,但是很契合我的当下。我在一点一点地看清楚我的成长过程,一点一点地把被抹去的名字补起来。当白龙想起他的名字的时候,他也找到了他的过往。
我想起了我第1次听到这样一个观点时——说心理学的三大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于那里?我将要到那里去?——的时候,我笑了,这不是哲学的三大问题吗?但结合我这段时间的经历,还有《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我开始正视了这三大问题。在我发现我的成长经历里面有我忽略了的东西时,我就在补全我对“我来自于哪里”的认识。这就有点像:我在记起我被抹掉的名字,千在记起千寻这个名字。
千寻是在白龙的提示下记起来的。我是在贵人的指点下想起来的。我们都不是孤军奋战的。
在千寻走出那个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白龙跟她说不要回头。不回头,千寻要走向的就是“我将要到哪里去”了。
如果回头会发生什么呢?作为观影者我不知道啊。但我可以去猜一下。如果她回头,她会否又回到了那个世界?我觉得这是个合理的猜测。就正如我们如果老是回头去看过往,我们是否会一直沉浸在过往里面?结合心理学和哲学的三大问题,或许“不要回头”就是隐喻着“不要沉浸在过往里面,而要去面向未来”。
以前看电影,总是不知道怎么写影评,就是因为我看的都是个剧情,跟我自身没有关联。就算是能联想到一些跟人性有关的东西,也不能深入,因为我把自己摘离了,我的感受当然也就不深刻了,我当然也就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了。这一次几千字写下来,好像又是一个从0~1的质变。这一刻,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