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身处农村和城镇边缘家庭的孩子就近入学所就读的学校,很难成为其阶层上升流动的通道。“先天不足”与“后天更弱”的教育现实,使绝大多数底层群体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
我对上述现象早就有深切体会,看那些学校和孩子们的样子,内心时常隐隐渗出同情与可怜的情感。
就从我曾经工作过的家乡说起,我以前在一所乡村初中学校任校长,生源校自然是散落于各村庄的小学,我对这些小学的情况很是了解。
我选取其中一所小学,通过看看它的现状来佐证本文的观点。一栋二层小楼房,一个泥地操场,一排瓦砖平房,坐落在村庄一隅,四周皆是庄稼地,甚是安静。按照诗人的心境,可能会认为这是绝好的读书圣地。
看看教室里面,简单的几排桌椅,一块黑板,墙上贴的是时间表和课程表,看课程表,只有语文、数学、科学、思品几个学科,问音乐、美术、体育课上吗?答上,但没有专业老师,有班主任或其它任课老师兼任,但多是上成了自己学科的课,或干脆让学生自己去“放羊”玩了。
正值冬天,走进教室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火炉子,看着老师们,都在自己办公桌上备课批改作业,很是认真,但是他们都已年龄偏大,好多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几个年轻的,多是代课老师。校长说,这些煤我是争取几个村支书给买的,因为学校按学生人头给经费,但是咱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那点经费连维持日常办公教学都不够用,因此取暖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我问老师们有机会出去参加学习培训吗?校长一脸无可奈何,机会没有,一是因为经费问题,二是因为一个教师离开了学校,这一天这个班谁给上课啊。因为缺老师,有的老师一天都盯在一个班里上课看自习。
看看学生们,每天就上那几节枯燥的课,没有多少令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课程改革的春风很难刮到此地,新的理念很难在此种类型的学校实施,上课的方式仍然是多年如一日的填鸭式教学,教育方法仍然是代代相传的训导式教育。
走进学校功能室,图书室里就一个旧书橱,里面零零散散摆着两三排旧图书,其它功能室里的器材也是有那么几件,且可以看出,平时上课并不怎么用。
为此,我回去动员几个年轻教师去支教,但是他们去了又如何?没地方住,日常生活不好解决,新的教学方式仅仅一年的执教时间能改变多少?
我动员校长,你呼吁赶快把此学校撤掉吧,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过上几年就什么也耽误了。你们学生的成绩到了初中,都在中下游,且不说习惯和兴趣了。
我鼓动村支书和部分家长,去和政府反映一下,把学校合并到条件好环境好的学校去吧,你们的孩子在这里上几年学就已经决定了他的素质和前途,但是我发现他们还恋恋不舍。原因自然有很多,比如学生的接送、吃饭问题等等。
光照顾小学的事情了,我所在的初中,在城乡结合部,不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吗?他怎么能和县级和市级学校比呢?一所乡村学校如果一级毕业学生是二百人,三年后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又有多少?难怪有一种现象,一个村庄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不少,最后真正考上大学的只有几个。
这所学校终于被撤并了,但是,过去曾在那里上过学的孩子谁能弥补呢?又怎么能弥补呢?
我们当深思这个问题,在强力要求就近入学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天然差距,否则,对这里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