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见英伦

再见英伦

作者: 拾壹拾趣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23:57 被阅读0次

    回到国内 , 很多伙伴都问我:“你从英国回来了,学到什么,快说说。”而我却有种千头万绪口难开的感觉。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中,我们拜访了不同类型的机构,了解他们在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以及他们对于环境 教育的观点。我记得一开始特别希望有一个人可以从英国环境教育发展的原点为我们讲述整个历程的变化,但 是很遗憾,直到我离开英国,都没有联系到这样的权威人士。好在来自仙湖植物园的李珊在后面的行程中有幸 访谈了一位长者,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下载她的学习报告,了解英国环境教育发展的脉络。

    回到我出发前的问题,可能当时的期待更像是能够获得一张英国环境教育的学习地图,然后循着地图去学 习。但实际上,我们的学习更像是用自己的所观所想去拼凑一张地图,当然这张拼凑的地图是否符合真实的面 貌,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它的面貌,我没有答案。所以当在整理这份学习报告的时候,我索性放弃了绘制这幅 地图的念头,而是将我亲身的经历,观察与思考记录下来,分享给你。

    对于前文分享的五个案例,作为独立个体,每家机构身上都有独特的亮点值得我们在设计或运营环境教育 项目时借鉴。那么如果跳出单一机构的层面,而是站在行业的视角去看,英国的环境教育又有哪些值得我们从 行业发展上学习的内容呢?我想到了三条。

    1. 尊重版权、共享合作

    我一直认为环境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它不仅仅要去改变人(改变人已经非常非常难),更难的 是,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教育服务,其始终无法获得与其使命相匹配的社会资源。在这种情形之下,若希望获得 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凝结同行力量,开展共赢合作或许是一种选择。

    但在英国的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行业内合作的必要性。在我们参访的机构,或者参加的活动中,发 现不少机构会使用或推介外部机构的资料。这些资料制作精美,兼具科学与美学。对于使用机构而言无需自己 制作,省去了研发的成本,同时可以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放到其他地方。当然这样的使用并非无偿、匿名的, 都是在版权许可下进行的。除了教学资料,课程设计也是一样。在访问爱丁堡植物园时,教育项目负责人就介 绍到,Eden 植物园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来到爱丁堡植物园取经,他们倾囊相授,Eden 植物园的创始人回去后 在爱丁堡的内容基础上根据进行本土化创新,后来爱丁堡植物园又去向他们学习,机构间的迭代创新就此产生 了。

    毫无疑问,今天的资讯交流速度之快,之便利是史无前例的。如果在不尊重版权的氛围之下,抄袭现象会 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会让自主研发的机构背负沉重的包袱,这种模式并不可持续。我们应该努力多多促进行 业内的合作共享。我所在的机构 WWF 一直在探索,比方说我们在进行的邀请式课程编写工作坊模式,既发 挥了合作机构的优势,又尊重彼此版权。以及 WWF 参与的,由 11 家机构共同成立的自然教育行业人才培养 小组,也在合作研发人才培养的课程、培养机制等,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2. 特色定位、连续教育

    环境教育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相比很多国家其实并不算晚。但是由于当时我国还处于大举发展 经济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还是需求,远不如欧美国家。环境教育春天的来临也是近五年的事 情,这与整个中国的自然环境退化情况是息息相关的。除了社会各界对环境教育的重视提升,对于环境教育的 工作手法、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丰富,其中理查德 • 洛夫在自然缺失症相关的著作就具有代表性的。和国内相似, 《林间最后的小孩》在很大程度上,为欧美、东亚地区可能略显平淡的环境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英国近年来 开展的幼儿自然体验活动,受此影响也很深,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的亲自然性。

    不过我认为环境教育还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 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社会属性等的差异,引导相应的保护行为。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环境教育不仅 仅要根据受众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与实施,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让单一个体在不同生命时期都有着接受 环境教育的机会。

    英国的环境教育由于发展得早,整个系统的构建也日趋完整。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教育基地,为 3-16岁的儿童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机会。进入大学后,也有着各类机会参与到各类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 社会上也有各类兴趣班可提供学习机会。而且由于英国的环境教育机构中,以环境保护和自然保育为机构使命 的单位占比非常高,它们关注点也相对聚焦,具有很高的在地性,使得其设计的环境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强、特 色鲜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在教育项目的特色定位和连续教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成本优化、永续经营

    最后,可能还是回归到资金这个关键问题上。资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运营方式。比如在英国, 大致可以将环境教育资金投入的来源分为两大类:政府拨款和民间自筹。对于政府拨款这部分,可以看到的是 资金量的逐年萎缩(苏格兰可能情况较好,英格兰和威尔士较明显)。当然这可能和环境教育本身关系不大, 而是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除了环境教育项目,许多依靠政府支持的公益类项目资金都在收缩。而民间的部分, 慈善善款是其收益的重要来源,因此环境教育不仅仅作为机构层面,协助实现保护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 机构争取支持者和招募会员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资金来源单一,还是混合皆有,英国的教育机构在提升环境教育的资金有效利用率上都下足了功夫。 大量活动都依靠兼职和志愿服务承担,机构专职人员更多在课程研发、培训、项目协调以及评估上承担角色。 当然,能够有这样模式的产生,与其兼职 / 志愿人员的专业性不无关系。

    环境教育的公益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国内许多教育机构都依赖于商业化方式运作项目,其可持续性可 能尚待检验。随着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和公益性质的机构如公园、博物馆和环境保护 NGO 等,环境教育项目 日趋成熟和常态化,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但即便公益性项目成为主流,长期依赖政府投入的环境教 育项目,也会需要接受收支比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行业人才培养是行业进一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 基础,还是需要有必要的投入。

    最后我想说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深受其时代背景和文化脉络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复制英国的道路,未来还 是要依靠行业伙伴共同的努力探索。至于怎么做?如果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丝启发,那目的就达到了。

    2016年12月19日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见英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om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