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明清大戏,我们会注意到:坐在宝座之上的天下第一人,如何一言以定国之大事,一言以决人之生死……王霸之气,皇权威风,令人不敢仰视!
可细读五千年中华史,自创立了皇帝一词的始皇帝起,至仅坐了八十三天宝座的洪宪帝终,皇权说一不二的时期,不过数百年——由元出现,于明广大,而在一片奴才声中的满清方才达到顶峰。
整个封建史,更多的时期,则是皇帝与某一庞大团体分掌权力,如宋,便是皇权与士大夫共掌天下,此等情况下,皇帝也并没有太多的快意之时……于是,便出现——光武帝姐姐的家奴杀人,被洛阳令董宣诛杀,发牢骚道:从前,你做平民时,家里窝藏亡命徒,官府知道,也不敢登门过问。如今贵为天子,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却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制服不了?!
在这种分享权力的传统模式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例:皇帝与一个家族共有天下——“王与马,共天下”。
这个独一无二的家族,便是东晋的琅琊王氏。对这一家族不熟悉的朋友,相信提起王羲之、王献之,应该有了然之感吧,对,他们便出自于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正是这个家族恢宏时刻的标签——准备登上帝位的司马睿,回头直接拉住王导,要一同来坐坐这皇帝的宝座。当然,作为臣子的王导,很有眼色,双方成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得之戏。仅这一幕,将琅琊王氏称之为彼时的天下第一家族,估计少有异议吧。
琅琊王氏的开山之祖,乃传之千年的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位:卧冰求鲤之王祥;传至西汉后期,作为掌舵家族的王吉给后人留下了一篇治家之训,其中六字相当关键,即“言宜慢,心宜善”,深刻揭示了历官场、处世事的真谛。
首先,“言宜慢”,说的是“成大事者,一言一行往往有意慢人半拍。一来,能静观局势变化,等真正的机会出现后,再后来居上;二来,能从先说先做的失败者那里汲取教训,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 。
其二,“心宜善”,这个“善”字,可不是指,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用处不太大的善良、善意……它说的是“上善若水,以柔胜强”的那个“善”。
后人王导深悟其中三味,并身体力行者,苦心经营,表面上,一幅东晋的忠诚臣子,利用跳在前台,活跃的堂兄王敦这把刀,躲在幕后,既清除了家族内部,可能的分权者;又夺了司马家的大权,开创了无古人、无来者的世家门阀与皇帝共掌大权特例,将琅琊王氏送上世家第一大家的位置,更为关键的是,还没弄脏自己的双手,真不愧是琅琊王氏这群精英中的精英。《南史》卷二四记载:“昔晋初渡江,王导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案指秦淮)流竭,王氏灭。’”
可惜的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到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之时,所谓与谢安齐名的王家新掌门王坦之,拜见权大势威的桓温,哆哆嗦嗦,丢尽了琅琊王氏的脸……
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直到庾氏家族兴起,凌驾于王氏之上为止,还是在江左维持了长达二十余年。即令如此,王氏家族的社会、政治势力以及文化影响仍旧不衰。
宋人《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道:琅琊王氏有五十多人官至宰相,二十五人官至吏部尚书,做到刺史、太守等类似今日省长、市长级别的官员更是不可计数。毛汉光先生考证,仅仅是在两晋南北朝这二百多年中,五品以上的官员累计不过一千七百多人,而琅琊王氏官居五品以上的族人,就有一百六十一人,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一。南朝史学家沈约曾慨叹: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只不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随着权势日升,个个沦为清谈不务实,骄奢且淫逸的废物,一旦狂风大作,繁华落尽,岂能不“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