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的大学要举办周年纪念,希望收集一些当年的照片。
翻看一帧帧发黄退色的老照片,感慨万千。昔日的青涩少年,现已年愈花甲,岁月如歌,时光如逝,正所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文革”。我们那群年轻人无论有没有知识,都冠之以“知识青年”被赶到农村。在那里艰苦劳动三年多,因一边劳动一边坚持学习,曾被看作另类或精神有问题。后来国家恢复了高考,凭着这点文化课的基础,从辽宁的农村考上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在村里引起巨大轰动,尤如古时考取状元一般。
临行前村支书紧紧握着我的双手,满怀深情地说:“小赵啊,这回进中央了,可不能忘记咱们褡裢屯啊!”
我煞有介事地庄严承诺:“不会的,不会的。”
因为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印刷系,许多同学都很有艺术天赋,本以为是来学画画的,可是老师说我们不学画画,学印画。印画?!印画那有画画值钱呀?这也许是同学们毕业后,分别奋斗在世界各地的各条战线上的原因吧。
既然来了,印就印吧。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还要学英语。
记得我们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上了点年纪的男老师。实在想不起他的姓了,只依稀记得他好像上面或下面少了颗牙齿。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搞不太清楚sh 和ch, fu 和 hu 这些发音之间的细微差别。
第一次上英语课,老师就要给我们考试。因为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他说要摸摸底,只要大家尽力,实在不行能写出二十六个字母也好。
被他的真诚打动,便认认真真地写下ABCD...阿拉法 、贝塔 、派...倾尽所能把学代数、几何时用过的外国字母都写上了。仔细一数,二十八个,还多了两个。
从当初的英语零基础,到后来在英国读学位、工作生活,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叫“勤能补拙”。
有时见到孩子们学习不用功,就给他们讲故事,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们啊,要用功,勤能补拙啊!”
孩子说:“我可没那么拙,不用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