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救援》依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安迪.威尔写的第一本书改编,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火星救援》2015年拍成电影,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等诸多奖项,是一部错过也须补看的精彩影片。
笔者看了电影又翻了翻书。
这本以日志形式写成的幽默科幻小说,描写了人类首次登陆火星,却发生了与地球失联,在火星求生,太空飞船实施营救的故事。
安迪.威尔是位技术宅男,整天沉迷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15岁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
在写这本书时,安迪.威尔自学了轨道动力、载人飞船、植物、航天发展史和火星概况等等理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年斜杠专家。
1.
美国太空总署的阿瑞特3计划,预计一行六人在火星待31天。其中的一名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是一名植物学家,也是一名机械工程师。
在这之前,太空总署利用无人机运输方式,用了3年时间将实验设备发射到火星上,然后再派探险队去火星做实际调查。
阿瑞特3计划之前有阿瑞特2和1,前两个探险队凯旋而归。轮到计划3,运气差矣。
阿瑞特3计划探险队刚到6天,突如其来遭遇沙暴,导致栖息舱旁边用来撤离的火箭MAV即将被吹翻。要是翻了,就再也没办法回地球了。
火箭设计可以抵御每小时150km的沙暴,可这次的沙暴每小时是175km。
所以,队长刘易斯宣布转移到火箭MAV中,在MAV被吹翻前发射,回到太空中的赫尔墨斯飞船上,然后撤回地球。
马克从栖息舱步行到撤离火箭MAV时,一根天线击中了他,并被沙暴吹走。地球上的美国太空总署NASA宣布他无法生还。
2.
马克在沙暴后苏醒发现火箭MAV已经撤离不在原地了。
他立即确认了两件事情,要么,彻底完蛋;要么,自求生路。
他很沮丧。
一生中最辉煌的31天,才开始6天,就成为维基百科词条:马克•沃特尼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死于火星的人。
运气暴涨暴跌,又不是股票。他很诙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迁徙火星的。大难不死的我怕谁,我是植物学家、机械工程师。嚯、嚯。
无非就是回到创世纪,或成为鲁滨逊而已——火星上的!耶。
马克不用梳理,就知道一个人要在火星上活下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他开始一项一项地着手研究解决,分轻重缓急。
3.
检查伤口。这不是什么难题,每个航天员的必修课程。
马克•沃特尼拔出刺伤腹部的天线。然后,局部麻醉、冲洗伤口、缝9针,吃抗生素。搞定。
电影改成用订书钉把伤口订上。看着有点哆嗦。
马克清点了舱内留存干粮,然后测算后发现,可以维持300天。
很明显食物不够。
于是马克立即恢复植物学家身份,愉快地当上了高科技农民。
他利用自己和昔日伙伴的粑粑,风干后加入比例的地球和火星土壤,种上土豆。然后把栖息舱和帐篷连接,扩大种植面积,循环再生,得到更多的土豆。
打断一下。
火星上的土壤没有细菌,所以植物不能存活。而越熏人的粑粑,蛋白质越多,越是好的有机肥料。
马克用自己的尿液进行水循环装置过滤,得到饮用和灌溉的水。嗯,有些恶心,但水还是稀缺,为此,马克开始制造水。就是在栖息舱里点燃联氨,来获得氢气。
在得到氢气的同时,马克不小心把氢气释放到了栖息舱内,引起爆炸。
老天疼惜马克的努力,虽然把马克炸飞了,但让他得到了水和食物。
作者安迪•威尔在接受采访说:我很喜欢马克造水的那些举动。
即使重写,我也会让马克流落到火星的阿克达西平原,那里是一片沙漠,散布在土壤里的水只有很少一点点。我喜欢他从联氨里分解出水的做法。
有水了。有土豆了。
马克成功地在火星上建立了自己生存的生态系统,人生找不到出路吗?先建立正确的认识系统,马克对待生存的态度可以借鉴借鉴。
4.
但通讯断掉了,马克成为一座真真正正的信息孤岛,连土人“星期五”都找不到,这可太糟糕了。
重启栖息舱的通讯装置?
不行,栖息舱的通讯设备被沙暴吹爆了。所以,马克没办法跟地球NASA和赫尔墨斯飞船上的伙伴们联络。
马克发现在火星东面有一台1996年太空总署NASA送到火星探险的探测器探路者号,后来因为没电失去回应。
于是马克开着电动车去寻找,此中遭遇的艰难险阻略。
找到后把这个玩意儿搬回栖息舱充电。之后,通过探路者号的通讯设施跟地球联络。
此时的太空总署NASA,也用卫星观察到马克还在人世,兴奋不已,赶紧与马克接通了联络。并着手救援他。
此时,栖息舱设备发生故障,产生爆炸,马克没有被炸死,但土豆全死光了,没有材料就没有办法重新种植。
太空总署知道这件事情后,怕马克挨饿,民以食为天嘛,尽管马克已经在天上。立即发射了物资补给火箭去火星。但火箭升空后马上发生意外爆炸。
营救计划方案敲定两个。
其一,求助于中国。中国牺牲太阳神计划,答应贡献出投放食物,补充马克的食物,以等待阿瑞特4计划实施营救。
这个计划实施需要4年,到时候,马克已经是火星上的第一条风干的肉干儿了。
其二,把食品补给火箭射向正飞回地球的赫尔墨斯太空飞船。
赫尔墨斯在运行549天(一年半)的时候将掠过火星,这时候去救马克,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但到时候,马克也差不多是肉干儿了。
恰好此时,赫尔墨斯太空飞船接到一个神秘的病毒文件,知道了马克还活着。立即改变航向,与马克联系营救。
太空总署NASA官僚们被迫同意赫尔墨斯行动。
就像电影《率性而活》里的警署李署长被迫跟着一根筋的交警郑度满把演习坚持下去。
马克结束了一年半的栖息舱定居生活,开着改装的漫游车,经过长途跋涉3200公里,克服途中沙暴等等困难。找到了阿瑞特4设备撞击坑。
马克终于登上了阿瑞特4计划的撤离火箭,他异常的兴奋。
但是,太空总署发现,要让载着马克的撤离火箭可以飞升到能接触太空飞船的高度,需要减轻撤离火箭的重量。
马克只好扔掉重物,把撤离火箭改造成一个铁皮帐篷一样的轻型玩意儿。
太空总署在遥远的地球远程控制马克的火箭撤离。
马克坐进舱内,铁皮帐篷直接冲向太空,马克受到重力影响陷入昏迷,他的生命掌握在接应他的飞船队友手中。
问题又来了。
接应马克的赫尔墨斯太空飞船的飞行速度比改装的撤离火箭快太多,它无法准捕捉和对接马克改装的撤离火箭。
队长刘易斯命令用炸弹炸掉飞船的门,利用爆炸产生的的反冲力气压来减速,改变航线。在即将错过交汇点时,贝克医生出仓接应了马克。
电影是队长刘易斯出舱接马克。
马克苏醒过来后,刺了太空衣一个洞,利用太空衣的氧气形成反冲控制自己的方向。
马克像刘易斯飞去,却擦肩而过。在千钧一发之际,马克抓住了刘易斯喷射椅的绳子,终于获救。
“六名船员安全登船”,来自赫尔墨斯太空飞船的声音标志着“火星救援”计划成功。地球上观看直播的人们欢声雷动。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句名言用在马克获救上十分契合。
5.
看了《火星救援》电影和小说,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别怕难。
无论要做什么事情都差不多。马克解决了食物问题,又解决水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解决通讯的问题……。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解决一个,又冒出两个。但每解决一道难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就会上升,搞不好通过解决问题还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马克要回到地球的各种周折环节一个都不会少,他改装火箭,撤离火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来到和赫尔墨斯飞船的空中交汇点。
没办法,命运转机如任性的黄河,非要拐个九曲十八弯才能流入大海。
二是别等待。
马克与地球失联后,没有去多愁善感慨叹命运无常。不过多愁善感也没有用。
反正他就在火星上,老天爷和他面面相觑,也帮不到他。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就做。
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也许没枣,也许有枣,可不挥杆怎么知道有枣没枣。所以,等待一点用处没有,开干才是正理。
正因为马克开干,地球人才知道怎么帮他。
三是带着问题挖洞,一步一拱。
比如马克,如何救治伤口,没有医生,他用订书钉把伤口缝合,虽然很恐怖,但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积极的心理建设,更有信心攻克接下来的一个个困难。
大概就是这样吧。
Eed
图片源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