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的,关于息肉的一篇科普文。摘录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息肉=癌前病变?!这些息肉一旦发现要立即切除
有些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被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而弄得十分焦虑。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那么到底哪些息肉该切,哪些可以保留呢?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
胆囊息肉:尽早保胆取息肉
胆囊息肉,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肉疙瘩」,包括「腺瘤样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而言,胆囊息肉的隐蔽性较强,大部分患者几乎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情况较为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类似胆囊炎或胆结石的症状,例如恶心、呕吐、上腹胀气、右上腹隐痛,少数甚至还会出现疼痛放射到右肩的情形。
在临床上,「腺瘤样息肉」较为少见,且绝大多数是单个存在,很少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胆囊腺瘤样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可能,这种息肉越大(大于10毫米),恶变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要格外当心。
而「胆固醇性息肉」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少数为单发。胆固醇性息肉多是良性,但它可能会造成胆囊功能异常。如果息肉的位置靠近胆囊管,长大堵塞管道后,可能导致胆囊积液和胆囊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还可能导致癌变。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
胃息肉是生长在人体胃肠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不易被察觉,因此人们对胃息肉比较陌生。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胃息肉可以分为较为常见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
我们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也要及时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的进行切除。
鼻息肉:不大的话可先用药观察
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
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宫颈息肉:不大的话先用药观察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
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声带息肉:看情况而定
声带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嘶,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
声带息肉不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但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
要注意,早期喉癌与声带息肉症状相似,较难用肉眼鉴别,需要做活检区分。
以上几个方面,是人身体上较可能出现息肉的地方。综合来看,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可能 在未来演化成癌症。因此,早发现,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及早做处理,比未来被动治疗要好得多。
以上内容供自己和大家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