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说道解道
53 作家豆豆采访实录

53 作家豆豆采访实录

作者: 惊鸿飛雪 | 来源:发表于2024-02-16 09:23 被阅读0次

    高中文化的神秘作家豆豆,35岁写出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长篇小说,拍成由王志文、左小青联袂演出的《天道》,豆瓣评分9.2。

    豆豆原名李雪,1970年出生,她在17岁的时候认识了好友李红英,李红英1990年到欧洲定居,期间不断给豆豆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并经常向豆豆讲述一些她从未接触过的社会生活,豆豆据此,200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背叛》,2005年发表了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而《天道》就是根据《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

    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样的作者会写出这么精彩的三部作品,她都经过过怎样的人生,包括我也不例外,但是作者本人相当低调,能看到的关于她的信息非常少,也各说纷纭。

    今天就把当年责任编辑张西、易孟林和豆豆的对话呈现给大家,方便大家了解豆豆这个神人的秘密,《背叛》是怎么写出来的,作家豆豆是何人?

    豆豆采访实录

    以下我们用张代表张西;易代表易孟林;豆代表豆豆。

    易: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豆: 任何人,只要一动笔就说明他有了表达思想、观点或意图的冲动,我也一样。另一方面,写作可以使我较为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人,进而增加知识、充实生活,并且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点成就感。

    在问到豆豆为何要写《背叛》一书,豆豆表示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观点、冲动,并适当寻找成就感。

    张: 以你的年龄、资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豆: 我想,你指的是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我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较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的一个女朋友李红英。

    我从十七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90年她到欧洲定居后,不断给我寄回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我讲述一些我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

    在问到豆豆以她的年龄资历,为何能写出《背叛》这样有深度、有广度的小说,豆豆表示以自己的阅历确实难以完成这个题材,但是她背后有个朋友叫李红英,此人定居欧洲后给他寄送大量资料,像极了电视剧《背叛》中宋一坤跟夏英杰的关系,只不过人家李红英是女的。

    易: 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

    豆: 主人公当然是虚构的,是根据生活和个人的理解想像出来的人物,是出于故事和主题的需要。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肯定要涉及到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和要求,涉及到男人的社会定位和女人的社会定位,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至少表达了我对"男人形象"的一种理解。

    张: 谈谈你对女主人公的理解?

    豆: 女人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老话题了,理论有理论的说法,生活有生活的说法。我曾试图让女主人公有完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但生活不答应,可能女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答应。例如女主人公的结局,很难抛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独立存在,这里面有一个生命支撑点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就不能生存,而是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包括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打碎一些东西给人看,会不会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担心这一点。

    易: 写这部作品是否有什么背景?

    豆: 这部作品是从1995年6月开始动笔的,写了两年多,到1997年8月完稿,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我想表达一些东西之外,没有其它的个人背景,有了一种写作冲动,就写了。

    张: 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部作品是不是一种背叛?

    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包括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也比较传统,没有半点背叛的动机,所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背叛。

    《背叛》是作家豆豆25岁开始动笔的,总共写了两年多,写这部小说,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她想要表达一些东西。作家豆豆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基于现实,就像《天道》中的商战,也是基于现实改编存在的。

    张: 你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豆: 应该把"不足"换成"失败"更确切一些。现在再来看这个作品,正面展示较少,侧笔、曲笔、插空引出的东西太多。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切取生活面还是不太得当等。

    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这里就不敢妄言了,愿望肯定是好的。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有一个进步。

    易: 可以透露一下你个人的情况吗?

    豆: 我是1970年生人,高中文化程度,现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厮守的丈夫。我开始写《背叛》时是 25 岁。

    张: 你的身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

    豆: 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吧。

    在问及豆豆背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指点,豆豆表示不回答。从她的不回答,我们发现豆豆背后却是有高人,但是她不想点出来,这对于她没意义,也没好处。

    关于豆豆的采访少之又少,目前我知道的就上面这些,但是可以从旁人口中认识下豆豆,以下是来自石油商报的消息:

    豆豆,电视连续剧《背叛》、《天道》的作者,为人极其低调。一个时期以来,经常有读者和网友咨询本报,希望了解以《背叛》、《遥远的救世主》闻名,从石油走出来的畅销书作家豆豆的情况。石油商报记者多方辗转,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一位被豆豆称为老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韩明先生。记者表达了想采访豆豆的意愿,韩主席推辞不过,之后便与豆豆联系,但豆豆婉转的表示不接受采访。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韩主席还是简单介绍了一些豆豆的情况。

    韩明对豆豆的介绍与评价

    接着,我们看下被豆豆称为老师的韩明先生对豆豆的介绍。

    记者: 在网络上豆豆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您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她吗?

    韩明: 首先声明一点,关于记者采访,我征求了豆豆的意见,豆豆委婉谢绝了,请注意,是谢绝,而不是拒绝。豆豆称自己不善口语表达,喜欢安静,我认为低调应该是她为人处事的基调。我了解豆豆的这种性格,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天我能说的关于豆豆的一些情况也是我的个人之言,只能是把我所知道的豆豆的信息做以简单表述,仅供贵报和读者作参考。

    豆豆是从我们文联走向社会的作家,这一点我很高兴。豆豆从小在石油队伍的转战、迁徙中成长,不同的地域文化,老一辈石油人的品质,以及石油文化特有的粗犷、野性和灵性,都潜移默化影响着豆豆,使她获益匪浅。我们石油作协为她搭建了展示文学才能的平台,而她个人的性格、素质以及刻苦,再加上她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信息来源,最终使她有了一些成绩。

    记者: 豆豆的文学创作之路是怎样开始的呢?

    韩明: 豆豆第一部中篇小说是石油作协推荐的,1993年天津《小说家》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她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后来这部作品荣获中国石油第二届职工文化大赛文学创作奖。再后来,我们推荐豆豆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和中国石化作家协会,这应该是豆豆步入文坛的第一个印记。也可以这样说,石油作协为豆豆早期的成长付出了一定的心血。

    从韩明的采访,我们可以看出豆豆谢绝了采访,不是她故作高深,而是为人低调,不爱热闹。就像《天道》中不爱热闹、独爱安静的丁元英一样。

    豆豆之所以能发表作品,是因为石油作协给了她舞台,而小说优秀的关键则在于她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信息来源。

    记者: 您能说说豆豆的长篇小说创作吗?

    韩明: 豆豆第一部长篇小说《背叛》的第一稿和第二稿我都看过,应该说豆豆在作品修改上花了很大的工夫,定稿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0 年,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文学期刊《啄木鸟》杂志,一至四期连载了这部作品,然后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引起了一定反响。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因豆豆初登文坛,令人陌生,以至电视剧《背叛》的导演都难以找到她。因为涉及到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有关作品主题与人物的理解需要与作者商讨,后来导演还是通过朋友找到我,由我接待了张前先生,也得益于那次接待我们后来成为朋友。张前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导演,他导演的《背叛》、《亮剑》、《天道》等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最近在央视热播的《北平战与和》是他的新作。

    豆豆的《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天道)两部作品都是张前导演的,张前还亲自担任了《天道》的编剧,说明张前很欣赏豆豆的创作风格,对豆豆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记得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在地摊上我看到了被盗版的《背叛》,很有意思,作家的书被盗版,不应是件好事,因为作家的权益被侵犯了,但我却很高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石油文学能创作出更多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

    豆豆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创作时,我和豆豆失去了联系。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紧接着被改编成 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也参与了编剧。再后来豆豆把小说和电视剧光盘送给我时,我深感欣慰,豆豆依然感恩着这块曾经扶持过她成长的文学园地。我感到豆豆比以前成熟了许多,她的作品融进了更多的理性成份,希望她今后的创作能有新的进步。

    韩明这一段回答的信息量蛮大:豆豆的《背叛》和《天道》都是《亮剑》的导演张前拍的,而作家豆豆也担任编剧,所以这两部剧对小说的还原度算很高了;豆豆在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创作时,甚至和她认为的老师韩明失去了联系,后来豆豆还把光盘送给韩明,让韩明挺欣慰的;想要找到豆豆本人真的太难了……

    在这个人人都想红的年代,红即是钱的年代,作家豆豆却如此深居浅出,不爱功名,实在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高人牛的真正原因吧。

    作家豆豆透露自己获取信息的来源

    问题:豆豆是怎样一个女子,能通晓佛理道德,又是如何练得如此逻辑性强,思维清晰的?

    答:谢谢你的夸奖,我很普通,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棒。或许我是跟普通的、大多数的女人有些不大一样,我比较喜欢思辨和写作,这跟个人喜好有关系,也跟我的经历和生活、成长环境有关系,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说到底我只是做了一件我喜欢做,而且也适合我做的事情。

    重要的是它有意义,当然这种有意义的判断是在我个人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就在于我的作品也许会有人喜欢,也许会有人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想到点什么,当然他们得到的越多,我眼中的意义也就越大。按照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观念,幸福的含义就是快乐+有意义,所以要我说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会说:她就是一个已经找到了幸福,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最终极的幸福的女人。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的几个疑问,我想是否可以把它们都归结成、转化成另一个问题:你的信息渠道都有哪些?你是怎么萃取和筛选、吸收这些信息的?

    我的信息来源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文字信息,报纸、杂志、书籍,还有少量的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性刊物,说它少量,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刊物真能让人看懂的的确是不太多,呵呵。

    第二类是交流,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也爱观察、思考和研究,而且其中有不少人的观点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这样的人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碰发出火花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星火还会燎原,你比如有的朋友吃斋念佛,有的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见了面就会互相盘道、说理和质疑,此时的理就会变形成为某种信念的新衣—皇帝的新衣,这也有点像炼钢,淬火、浇水、敲打、去杂质,百炼百辩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每个参与之中都会有所觉、有所悟。

    第三是思考,无论是文字,还是话语,它所能承载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有所觉,你必须还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彻底的内化和并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去,之后还需不断的去用,之后还需不断的去用,在实践中去改良和验证它。前者有点像反刍,听到了、知道了、明白了,不代表它就会成了你身体中的一个部分;后者有点像是挖宝藏,你有了藏宝图,未必就一定能挖到宝藏,图错了或是你看不懂图,你一样是找不到宝藏的。

    至于该如何吸收?这个大体上无非也就是那么几种,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验证、多交流。这里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比如选什么样的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去观察和验证,与谁去交流,怎么样去说理辩论,等等。就拿你所问到这几个具体的东西来说,道德,佛理,逻辑性和思维。

    常人看起来很神秘,实则它们也都很实在啊,社会科学原本就有很多的分类啊,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很多啊,你有没有去寻几本拿来瞧瞧、翻翻?先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人物传记、回忆录、史料、民俗风情等相关的资料,然后再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眼力、思考力去拆解跟剥离那些现象以及潜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事实上,我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所罗列的那些闪光点,也都不是我原创的,它们原本就有,我只不过是用一根线把它们都穿了起来,同时又往里面加了些其他的元素跟单元。你比如王庙村扶贫,公司加农户的机制,这个在2003年前后学术界、新闻界都是热点啊,蓝田股份当时搞的很红火啊。

    再比如村民自管自治,只收取每道工序的加工费,以小民经济治小农意识,这也是早就上了北大MBA组织学的案例书了,楼百金制衣厂案例。再有格律诗与乐圣的这场战斗,不也早就登上过银幕了吗?《大染坊》中的宏巨与上海的虞美人。价格战、倾销、反倾销、做霸盘、作秀、山寨机,这样的新闻不是经常会看到的嘛。这有点像做菜,我只不过是把材料都搜集在一起,然后再用不同的手法把它们煲层一锅汤、一道菜而矣,有时为了加重戏剧效果、突出个人风格,我还会多加些佐料、夸大一下。

    这些都是鱼,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渔,捕鱼的能力。说它重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容易获得,少则金贵嘛;二是一旦获得,作用明显。我在小说中也说过,靠的文化当然是弱势文化,可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就果真是强势文化了吗?NO!我在林雨峰与丁元英见面的那场戏中提过,“救主的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可如何才能觉悟呢?

    在我看来,那只能是靠自己来参、来思考、来体会。可觉悟这东西的确是很不容易,否则我也不会非要在小说的书名‘救世主’的前加上‘遥远的’修饰词了。套用物理科学中有关原子的理论,原子周围的电子要想能级跃迁是需要能量的,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里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力强的人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高一些。

    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啊,有了它们,就是主也就离我们不在那么远了。

    这段采访显然是作家豆豆已经写完《遥远的救世主》之后的了,作家豆豆对自己写作信息的来源有深度的介绍,并把《天道》中的商战案例一一剖析,并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别,还有小说为什么叫《遥远的救世主》的原因。

    从豆豆专业而丰富的回答,我们发现作家豆豆获取知识的来源不拘一格,新闻、报纸、杂志,还有专业的学术期刊,她对社会学的了解也蛮深刻的,足以见豆豆是个学识非常丰富之人。从豆豆的这段回答,我们可以学的东西简直太多了,这简直是《天道》中丁元英给芮小丹的解释和建议一样,太牛了。

    豆豆写完《天幕红尘》之后,再无新作。

    豆豆写的《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都大火,并被翻拍成电视剧,令人疑惑的是,豆豆既然如此厉害,还有自己的粉丝基础,为何在2013年写完《天幕红尘》后,再无作品问世,而作者本人也再无消息。

    与《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不一样,《天幕红尘》没有被翻拍成电视剧,还加入了政治元素,主人公叶子农如禅谒般的”见路不走,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今想来依然觉得高。

      至于为何后来作家豆豆再无消息,只能从作品里寻找真相了。

                                        《天道观感浅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3 作家豆豆采访实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vy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