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位国外华裔大学老师聊天。他这段时间回国做下客座教授,对比过去20多年在国外的教育工作,他给我吐槽了一堆中国学生的学习的问题。首先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和国外差别太大。他在魁北克大学课堂上提问,学生都是争先抢后要发问和讨论。在中国美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大家基本都是两眼发直……
也有老朋友相应,小孩去了外资英语培训机构,外教上课,再回去小学上课就不适应了。
看到大家对于教育的看法,国外的伙伴觉得西方的教育太放羊,国内的伙伴觉得中国式的教育太僵化,学生没有思考。其实大家看到的对的,而且都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推行,然而,所谓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看待任何一个事件、项目,首先应该从它的目标开始了解,自然就能理解设计者的意图。
比如国内的教育,当然是要以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为大前提。提到“制造”就不得不提“工业化”三个字。如果大家细心留意一些跟国家战略、外交相关的报道,都可以看到“工业化”,这个词的优先级都是高于“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农村发展、矿业”这一类词。
工业制造2025这就说明,国家的战略还是以工业化为中心。
而工业化的大发展,就需要大量的工业人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什么是工业人才?
工业人才需要懂艺术吗?
不需要。
因为工业讲求的是严谨、标准化、可复制性。如果工业发展项目由艺术家来主持,相信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伙伴就知道,那将是一场灾难。
因此可知,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业人才。而真正的“工业化”人才在哪里最多?
很多人想到的是德国、日本。真的是这样吗?
德国从来就不是工业化的主要阵地。
德国人崇尚“工匠精神”,所以德国人对于技工的培养非常注重,但是技术控也有一个毛病,过于看重人的技能,对于质量要求苛刻。产品很好,很难做大。看看德国那有那么多的车企,奔驰、宝马、奥迪,质量都属上乘,竟然特么被福特后来居上,因为福特首先实现了流水线作业,规模生产是汽车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样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工业4.0柔性制造的概念会由德国人提出来。说白了,就是大部分德国工厂很多都是小工厂,做不了大生产,只能做小批量定制生产(工业4.0)。
工业4.0,核心是小批量定制其实在二战以前,美国一直很重视对于工业化的研究,甚至开发了一套TWI(Training Within Industry)工业训练方法,让美国在战争期间即使大部分青壮年参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及时供应巨量合格的战时装备。因为有了这套方法,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能够快速上岗,能力达标。
德国产品质量很好,但是太过依赖技术人员的能力,导致后期军备供应不上,这也是导致德国战败的硬伤。
不过二战以后,美国发现有个国家更适合这套TWI训练方法,那就是日本,因为日本人很听话,更重要的是,战后的日本也急需振兴工业,美国在二战后进行朝鲜战争,也需要一个离岸的后勤基地,于是就把这套方法授权给了日本政府。也正是这套TWI工业训练方法,才实现了日本在战后40年的工业大发展。同时这也导致了美国后期工业水平的衰落,毕竟有个很好使唤的仆人,自己就不用干苦力活,大胆发展金融业和电子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家都知道,世界的工业化重心已经转移到中国大陆了。
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为什么中国制造能在世界上能占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因为国内的工业化基础也比较完善,产业链也齐全。
即使是这样,国内的工业人才的从业水平还是不够高,还急需大量的工业人才填补空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从恢复高考以来,40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9577万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7.33%。同时我们对比美国人的学历水平,大约有19.5%的成年人曾接受高等教育但未能取得学士学位证明;持有学士证明的则为17.1%。按照这个水平,每年增加700万本科生,我们还要增长2倍以上的大学生,才能达到美国的水平。这段时间,至少20年。
很可惜,大家知道,自从2008年四万亿开始,房地产业大发展,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的衰落,工业人才更加稀少。而我们未来的产业发展并不只是2025,实际上我们的领导人看到的都是50年的战略(当年邓爷爷提出的口号就是“五十年不变”),一般人看懂的,也才是10年内的发展而已。为了让一般人能看得懂,才说2025战略。实际上,对于国家战略来说,工业人才的需求应该是未来至少20年的刚需。
也就是说,国家未来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偏重工业人才,而且要短平快地输出人才。当说到短平快,就要做到标准化输出,既然要标准化,答案也要标准化。所以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应该说未来50年内,还是教育的主导方向,至于说素质教育,不过是主菜后的甜点。
如果真的要想要让孩子获得素质教育,可以让孩子读私立学校,不过,私立学校在应试教育上能不能比公立学校好,现在还不能得到验证。
毕竟私立学校也只是这几年才大规模普及而已,效果未知。不过通过私立学校出国留学的学生的确很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海归学生不能适应体制内工作也是众所周知的,毕竟成长文化不同,这也是现实的冲突。因此最后比较优秀的海归,都投身去了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公司的存活率,真的呵呵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想要孩子能在国内环境发展,就让他读公立学校;如果想要孩子未来出国生活工作,可以让他留学。
以这个标准来选择孩子的求学途径,相信各位家长心理会平衡一点,虽说国内教育会僵化,其实是适合国内未来的就业环境。现在担心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们给孩子的选择,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合十来二十年后的环境。话说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公司都差不多活不下去了,阿里、腾讯都曾经找过买家。不过二位马老板运气不好,当时的互联网大佬都看不上,只好硬扛下来,反而今天成了国内两大巨头。
所以今天很多看上去活不下去的行业,指不定在20年后成为新兴行业,而且这些新兴行业很可能由国家主导。毕竟除了互联网行业以外,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重资产,还是要看国家战略。
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长远的眼光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反正我没有。至于怎么选,不要说的好像你既看透未来,而且还有很多选择似的。
想去哪上学就去哪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