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这个词,或许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长辈。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长辈们总喜欢对着小孩讲大道理。是走过的路多吗?还是吃过的盐多呢?
或许都有。现在,反观成长路上的自己,好像也陷进了这样的方式中。
初中开始,我就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和弟弟只有寒暑假见面,但交流的方式也不多。现在弟弟也大学毕业了,可我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却没有变化。
以前我总以一个过来人的方式对弟弟说:你要认真读书啊!不要经常出去玩啊!你知道爸爸妈妈工作有多辛苦,多不易吗,为什么要这样挥霍?……
或许,在弟弟的眼中,我早已变成了那个“说教”的人,不再是他的姐姐。
我以自己是姐姐的身份对弟弟进行“说教”,是真的希望他好,这点无可厚非。可我从来没有关注他的感受,关注他需要什么,强行将自己一位对的东西加到他身上。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我们渐渐疏远,还没有达到我的沟通效果。
这个问题是今天发现的。现在我们都已经毕业,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但是在沟通上我们却少的可怜。
我不知道他的近况,他也不知道我的近况,甚至,有时候想他了,也不太懂得表达。
今天借着工作的缘由,和弟弟开展了一次聊天。我第一次跟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姐姐好想你。
然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和姐姐沟通呢?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商量着来呀,姐姐很希望知道你的近况。
他给我的回复:我们有代沟啦。
我说:不是三年才一沟吗,我们还不到三年啊。
弟弟说: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从你初中开始,我们的沟通就慢慢少了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自觉的落下来了,我觉得我对家庭的关心真的很少,对爸爸妈妈、对奶奶、对弟弟,我好像都没有尽到做女儿、姐姐、孙女的责任。
这次虽然像弟弟表达了这些想法,好像我们也在慢慢破冰。但当我回顾反思时,我太多次把他拒之门外了。
每次在问我意见的时候,总是被我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说教”着,从来没有关注到他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帮助。
当他一次次在这样的“说教”中得到自己的答案时,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疏远。只知道自己还有个姐姐或者弟弟,多一分关心都无法表达。
直到今天,我才觉察,我曾经采用了一种这么低效的沟通方式。而这份觉察,来自每周的儒禧学习中,我应该尊重弟弟的感受和需求,每个生命都都它的可能,他也只是在体验生命的过程而已。
“说教”不如言行一致去践行,让他参与其中,感受到的和从我这说出来的,一定更能让他深刻。而我能做的,只是陪伴他,支持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