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溜娃那些事

溜娃那些事

作者: 奋进中的中年妇女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23:35 被阅读0次

            今天魏智渊老师写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册终于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个人一盏灯一本书,读的很是尽兴

            今天阅读的内容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十足的“宝妈控”来说,真如醍醐灌顶。原来对于陪伴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孩子的宝妈来说,也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及智慧,是我以前不曾意识的。每次读到一段,我便会想起曾经那么多次溜娃娃的那些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蓝天下的学校中这样描述思维课: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阶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

            读到这里,一副副美好的画面在我脑海回放。每一次吃饱喝足后,带着孩子到最爱去的地方——公园,暖暖的夕阳,柔和的晚风,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杨树,一树树柔情多姿的垂柳,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个个活泼欢叫的孩子……多么美好的画面,我静静的看着他撒欢儿,负责他的安全,只要在视野范围内即可,然后便可以刷刷朋友圈,拍个照发个小视频。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分内容,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溜娃也是讲求质量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大自然的书》里面,我看到一个慈善的长者,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奔向自然。长者引导孩子们观察土壤颜色、辨别土壤的类别,比较它们的异同。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发出一串串的疑问;他带领孩子们捡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小石头,七树叶,红玻璃碎片,菊花鹅毛、以及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 然后引导他们给所捡的东西分类,孩子们马上分出两类东西,一类是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然后比较生命有无的异同?就这样,在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发现了无数的问题,随着一连串的问号,他们从植物到动物,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用概念进行思维,孩子们始终都兴趣盎然。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古老的名言:思维始于惊异。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发一组又一组内在关联,激发起孩子们巨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的“”旅行”,在儿童的意识和情感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世界,思索每一物件的起源,使孩子们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考察者和发现者,使他们眼前的真理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的现成的结论,而是一幅幅怀着激动心情领略过的色彩鲜明的图画!

              蚕吐怎样丝结茧`马铃薯块茎长白丝`绿苔为何躲着太阳,蝌蚪为何长出了腿,蜜蜂如何寻找家园?葡萄藤为何把根深入土内三米…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从周围事件源源不断获得的大量材料,这正是智力充分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阅读大自然的书,探索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与神奇,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和变化,是孩子进行最初思维的材料,是孩子真正进行思考的智力背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第二套大纲。

              今天天气不错,姥爷带着在家里关了将近两个月的二宝到公园遛弯,回来后孩子红扑扑的小脸满脸的兴奋,我蹲下来问他:儿子,你找到春天了吗?他一脸茫然,然后我又问小草有没有发芽?柳树有没有变绿呢?他转动大眼睛说:忘记看了!哈哈!我才发现,当我们带他到大自然中散步的时候,就应该预先确定应当成为观察对象的事物。而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2到6岁这一段时期内,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精神生活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这种教育学的基本素养。汗颜!为自己曾经的不读书感到愧疚,读的书越多,也许你带娃的的姿势都不一样!

            想到曾经我也常常带孩子到公园,到乡村,各种溜娃活动,而我的溜娃仅仅只停留在表象,从未下意识地引导孩子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关系!虽然我也曾心血来潮和儿子打捞了两只蝌蚪带回家,放在了小鱼缸里,和儿子一起见证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虽然我也曾千里迢迢从淘宝买了蚕姑娘,和儿子亲眼目睹了蚕姑娘破茧成蝶的过程;但这其中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通过今天的阅读,我想是少了一种意识,一种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不单单是让他看到表象,更应该鼓励孩子观察和探索,与孩子保持丰富而适度的交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蓝天下的学校》阅读《大自然的书》!

           

    溜娃不仅是体力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溜娃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ak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