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前不久的那篇关于认知的文章中,有一个核心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认知差别。既不是财富,地位,家庭背景也不是学历,职业,年龄。
上述几个因素中一些是先天条件所决定的。例如家庭背景,年龄等等。一些则是后天的,由于人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差距逐渐拉大的结果。例如学历,财富,权利等等。
无论先天条件还是后天因素,首先从时间纬度上来看,都是过去时。它们既不代表你的当下,也不代表你的将来。它们只标识你的起点而已。但也仅此而已。而通过从时间尺度上的对比,就会发现认知这个要素则能阐释你的当下和将来。
如果把自己当下的认知和过去看齐的话,你剩余的人生将和你已经走过的人生毫无二致,但考虑到,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认知的不断升级,你的余生的各个方面很可能还会倒退,时代越发展,你的生活越倒退。正和了咱们老祖宗的那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因为你选择了零成长的人生。之前阻碍你人生前行的种种枷锁,就会继续种种的压负在你的身上,让你很累,可也只能接受,因为选择了这种价值观就意味着残废了自己的认知升级通道,同时锁死了自己的认知带宽。这种生活方式和状态老祖宗给过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苟且。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里提到过一句英文: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我们对我们的瞎眼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句话对应傅盛提到的人四种认知状态中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如若没有开启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和狭隘,则外力很难改变他。正所谓若不自渡,旁人爱莫能助。
如若将自己的认知视野打开,不断寻求成长,做任何事,思考任何问题都以能否让自己更好的成长为前提的话,我们的认知就已经开始向未来看齐了。记得罗辑思维的节目里总喜欢讲一对概念:存量与增量。
上面讲的认知向过去看齐就是固守存量,拒绝增量的变现。而想获取增量,就需要我们不断迭代升级我们的认知系统,但是迭代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需要将我们原本落后的认知系统格式化,重构一套可以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进化的认知骨架。
正所谓不破不立,而破掉自己原有的东西是一个抛弃存量的过程,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心理上的痛苦,这需要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开启元认知能力(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将一个‘元认知能力’后门程序植入自己的大脑,遇到事情多问问自己这样想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的角度可以解释眼前的情况,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虑的话这件事是怎样的状况等等…
当心中产生一个念头时,它并没有自己清晰的实体,但最终会长成天使的样子还是魔鬼的面目,就看自己如何喂养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底层逻辑构建不完善,不清晰,一个从一开始就会偏离毫厘的小念头破土而出,过程中没有及时修正的话,它最终会到达一个与你所定目标完全相反的目的地。所以实时纠偏就成为构筑底层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这种认知上的构筑过程,本身也是一场修行。而修行,不因它前路荆棘密布就退缩。
清空旧系统的同时就要向空白写入新的底层认知代码,可如何保证新代码的开放性和正确性以及可以不断桥接新程序的扩展性呢?
接近牛人,向牛人学习,和他们交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如果做不到物理上的接近,那么阅读他们的文章,做笔记,思考,而后实践,最后反思改进。恐怕不比物理上接近他们效果差多少。过程中心态即自己的认知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谦虚的态度时时刻刻装在心中。直到它内化为自己底层认知的一部分,伴随自己有过一生。
最后还是那句话:若不自渡,旁人爱莫能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