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日常接待的咨询中,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群体几乎占到了咨询总量的五分之三。在家长们眼中,16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是最强烈的、也是最突出的。大致汇总一下让家长们感到是“问题”的困惑,不外乎有这样几种:
“我家孩子早恋,怎么办?”
“我家孩子情绪不稳定,很敏感,怎么办”
“我家孩子争强好斗、脾气暴躁,怎么办”
“我家孩子厌学、逃学、不想上学,怎么办”
“我家孩子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坏孩子,怎么办”
“我家孩子不接受别人的批评、顶撞老师、反抗父母,怎么办”
“我家孩子从小到大都很听话,可是现在却一句话都听不进去,怎么办”......
有个女孩,16岁,高一,因为父母忙于照顾幼小的双胞胎妹妹而无暇关注她,于是认为父母只爱妹妹不爱自己,在跟父母大闹一场之后,选择一个人独居在另一套房子里。
有个男孩,17岁,高二,父母在乡镇企业打工,白天父母上班不回家,晚上父母回家之后,对儿子各种挑剔,唠叨不断,于是他认为父母不配做自己的父母,在一次跟父母的激烈对峙之后,拿着菜刀把父母逼出了租住的学区房,开始了一个人的独居生活。
有个男孩,18岁,高二休学状态,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两地分居,男孩因为不适应高中的节奏、不喜欢住集体宿舍、不习惯吃食堂的饭、在学校不能玩游戏等原因,选择了休学。休学之后,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山高皇帝远的现实,根本管不着他,妈妈也因为要上班而无暇过多地关注他,于是他的作息时间开始了黑白颠倒的状态: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一个人在游戏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终于有一天,妈妈忍无可忍没收了他的手机,于是孩子在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此类案例,枚不胜举。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亲子之间,究竟怎么了?
网上有人提出了“16岁是危险期”的说法,在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摘录内容一:
【"16岁"是个危险期。从生理上看:16岁左右是未成年人,是青春萌动时期,对人生世事的感知、探求心大增,他们富于激情,善于投入,易受感情的困惑和伤害。从心理上看:16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已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受过多的限制与约束,他们自控力不足、承受力差,难以直面挫折与痛苦,好走极端。另一方面,十六七岁的社会闲散人员占60%,未成年人从离校到就业这段时间极易惹事生非、寻衅滋事。】
摘录内容二:
【还有一些高中年级段的班主任教师反映,16岁左右的年龄属于成长中的一个“危险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王老师是一位有着十余年高中教学经验的班主任教师,她曾针对16岁左右学生的教育问题撰写过一篇论文。王老师提到,16岁左右的学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种心理特征:
第一,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
第二,不成熟,讲歪理;
第三,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适应性差,承受压力的心理空洞出现;
第五,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
摘录内容三:
【尽管16岁左右的孩子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教育专家冉乃彦在也强调说:“16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16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面对处于“16岁左右”这段时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如何应对呢?此时此刻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几个观点如下:
~首先,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留意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还是疏离的,用有效的方式去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渴望。
孩子从具有生命特质的那一刻开始,和妈妈就是心脉相连的关系。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孩子从小就愿意跟妈妈分享自己的一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爸爸能够和妈妈一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高品质地陪伴,并能及时地关注到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等,那么,即便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也依然会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反之,孩子就会屏蔽跟父母的交流,而只选择同学、朋友、日记等方式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
~其次,观察孩子的日常情绪,留意导致孩子情绪状态发生变化的那些引发因素,用有效的方式探索孩子情绪背后的正向价值和心理期待。
引发情绪变化的因素可能有:被否定的时候,被指责的时候,被忽视的时候,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同学关系紧张的时候等。
~第三,觉察父母对孩子关注的焦点,留意你是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坏,还是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16岁左右的孩子,大都处于紧张的高中时期。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特点是:任务繁重,压力增大,时间紧张。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则很有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对孩子嘲讽指责,导致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二是给孩子加码补习,导致孩子对学习心生厌倦。
家长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亲子交往能力,学习孩子不同年龄的成长特点,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欣赏孩子的优秀品质,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会呈现身体发育加速的现象,心理上会逐渐进行“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的同一性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让自己具备: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自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诸多“自我感知”,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里,进行“众多的人格”的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为自己的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青春期阶段不能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有效整合,就会出现“角色混乱”的现象。
同时,也要看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迅速发展,比如:会有极强的成人感,讨厌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般“控制”;会很在乎自己的面子,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会标新立异,并敢于对抗权威,极度期待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或欣赏等。
所以,身为家长,一方面,需要持续学习更多有效的亲子互动方式,给予孩子高品质的接纳、理解、尊重、欣赏我们的孩子;另一方面,也需要践行“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时时进行对自身内心的觉察,重新认知自我、成长自我、改变自我,从而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那个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晶智馥宁~润心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