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什么时候该停止思考?

什么时候该停止思考?

作者: f7b53bca8ba8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23:17 被阅读18次

    咱们中国古代有一个段子:有人中了一箭,请外科大夫治疗,大夫看了看,把外面的箭杆锯了下来,就要收钱。病人就不干了:箭头还在身体里呢。大夫回答:在你身体里,那是内科的事,你去找一个内科大夫。

    这个段子是在讽刺,有人解决问题不彻底,所谓治标不治本。

    王烁老师在他的最新课程《30天认知训练营》里面跟这个故事就抬了一把杠,说这有啥不对的呢?就算是在现在的医院里,医生也是这么治病的啊。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对症治疗,是什么意思?症,就是表象啊。对症就是针对症状用药,而不是对病因刨根究底啊。

    医生经常要处置各种紧急情况,大出血就要止血,昏迷就得赶紧苏醒,某项指标高了就得降下来。医生经常都要在信息不完备,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做出性命攸关的决策啊。说到底,医生不都是在锯箭吗?

    这个杠抬的有意思。

    稍微深想一层你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做的绝大部分的决策,都是治标不治本。为啥?因为人类理性有限、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大脑的处理速度有限、还有时间资源有限。绝大部分决策,都有点像是在赌桌上,你看着手里的牌,但是你不知道对手的牌,更要命的是,对手眼睁睁地盯着你,等着你出牌,你不可能无限制地理性思考。这才是我们日常决策的场景。

    这么看来,治标不治本,反倒是一种更实际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去穷尽信息,追求终极解决,只把问题推进到,可以用我们掌握的工具去处理的层面。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经常因为睡懒觉,上班迟到。你要是想治本,那就难了去了,因为原因也多了去了,你分析啊:可能我不喜欢这个职业,也可能因为我不喜欢这家公司,也可能因为我不喜欢某位同事,也可能因为我最近身体不好,要想治这个本,猴年马月才治得好。那一般怎么办呢?多上一个闹钟。这就是所谓的,可以用我们掌握的工具,去处理的层面。就解决了。虽说不能解决终极问题,但是我们通常就是这么干的啊。它真的有效啊。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翻转一下:假设我们就天生治标不治本,就是用锯箭法,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一,压缩我们的选项;第二,压缩我们选择的时间。

    先说第一个,压缩选项。换句话说,你不能让自己的决策,面对无穷多的选项和变量,陷入两面甚至多面的作战。

    比如你买股票,这决策选项就太多了,买任何一支股票,面对的都是海量的决策场景。

    往宏观里说,牛市什么时候开始、熊市什么时候结束?谁真的知道?往微观里说,一家企业处在自己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谁真能看透?除此之外,还有行业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政策法规的情况、国际市场的影响,等等,你要是想全部研究清楚,这股票也就不用买了。选项太多了嘛。

    有人发明了一种方法:配对交易。就是压缩选项的高招。

    什么叫配对交易呢?

    如果你买通用汽车的股票,意味着许多事情:你看好世界经济、你看好美国经济、你看好美国的汽车业、而在美国汽车业中你还看好通用汽车公司。这一连串判断只要你错了一个。那你买通用汽车这个决策就错了。这么多因素,综合权衡。想想都头大。

    所以你可以这么改。同时这么买,一支通用汽车,一支美国的福特汽车,两支股票你都买。但是一支做多,一支做空,这就是配对交易。

    这么一来那你就不用考虑这么多层次的复杂因素了,世界经济、美国经济、美国汽车业,所有这些因素都互相抵消,因为你一家做多一家做空。

    你这个购买结构,只需要考虑一个因素:通用和福特哪家公司会经营得更好?然后买入你判断好的这一家,而买空另一家。当然,这个问题也不容易,但比之前要考虑那么多的因素,简单多了。

    配对交易,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对冲”交易中的一种。你发现没有,它本质上,是从市场的无限不确定性中,划出有限的不确定性,把原来有很多选项变成面对只有两个选项,然后在这个有限的领域,再去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你可能会问,能不能进一步压缩呢?现在毕竟还有两个选项,我还是不会选。还能。你还能把两个选项,干脆压缩成一个选项,所谓不动脑子就能做决策。

    还是拿炒股票来举例子,如果你实在懒得选也不会选,那就选那些知名度大的公司。你说这也行?也行。有一本书,叫《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里面就详细记载了一个实验。根据公司知名度去选股票,往往比专家根据复杂信息和高端决策模型去选股票,挣得还多。

    这一招我们普通人经常用,买东西,买知名品牌的;打听知识,听专家学者的;问意见,问亲朋好友的;招员工,招名牌大学的等等。从治标不治本的角度来说,这都是有效的压缩选项的决策策略。

    第二个策略,就是压缩时间。

    人类决策中还有一个典型的困境,只要把时间一带入,你会发现我们心中还有个问题。就是“万一以后怎么样”。

    你想,在现实中,信息和选项,往往不是同时铺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选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出现的,我们怎么能确定以后会不会出现更好的选项呢?我们是不是需要不停地搜索和等待?选择配偶、找工作,买入一只股票的时机选择,都属于这一类的问题: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呢?万一还没有到底部呢?

    这个原理来自决策学里一个经典的问题。它的通俗版本是这样的——假设你经过一片西瓜地,只能走一次,不能回头,你怎么才能摘到整片西瓜地里那个最大的西瓜?

    统计学家计算出来的最优策略是一个百分数,37%,什么意思呢?就是假设这个瓜田一共100个西瓜,在经过前37个西瓜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光做一件事,就是测量和记录它们每个的大小。在37个西瓜之后,如果接下来看到一个西瓜比以前看到过的那些都大,那就选择这个西瓜,这种情况下,你摘到最大西瓜的概率是最大的。

    万维钢老师曾举了一个反常识的例子,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这个37%规则。

    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阶段分割点是26.1岁。

    在数学家看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这样的。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原来认为的最好的那个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和他结婚。

    当然了,如果你相信世界上有一个你唯一的真命天子,你一定要等到他出现,这是价值观问题,那这套算法对你不适用。但是如果你相信,结婚不过是一个择优的过程,和我们说的在西瓜地里捡一个最大的西瓜本质上一样,那这个37%原则对你就是有用的。

    我并不相信这套算法。我只是想说,理性的人,不是那种要穷尽理性的人,而是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时候该停止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et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