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万万没想到》有感

读《万万没想到》有感

作者: 一啊O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20:46 被阅读0次

    一直在进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如何记笔记方面的主题阅读,主要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成甲老师和万维刚老师,其中在万维刚老师写的《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中有两章是写的阅读和记笔记方面的个人经验,今天就将相关方面的经验分享与大家。

    一、首先谈到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 读书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这种内力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

    *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

    * 即使不想当专栏作家,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总是有用的。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

    上面三句话是摘抄书中的内容,印象深的就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见微知著,可以发现事物的不同面,就好像一颗苹果摆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来描述?作为幼师的我又怎么样通过一颗苹果来给他们渗透观察事物的方法?可以动用我们的五官来观察,眼睛看一看——视觉(颜色/形状/大小)、鼻子闻一闻——嗅觉(散发的淡淡清香的苹果味有没有)、小手摸一摸——触觉(表面是光滑/粗糙)、嘴巴吃一吃/味觉——耳朵听觉(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咬着嘎巴脆),这个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观察其他的事物。

    我们知道这颗苹果是什么,怎么进行描述以后,接着可以继续思维发散,它可以用来干嘛?基本功能可以用来吃解渴,可以用来做手工拓印画,还可以用来表达爱,还可以引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小故事……就拿如何用来表达爱,都可以有很多的设计环节,记得我在给幼儿上《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故事时,最后环节有一个情景表演,星期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大地,奶奶从地里干活回来了,她坐在桌子边歇息,(这时另一位老师表演,咳嗽,捶背,比较累的状态),桌子上放着冷水壶水和水杯,这时让幼儿来上来表演展示他会怎么做?接着奶奶喝完水后还有些口渴,这时厨房的妈妈让你拿个苹果给奶奶,但是不好家里只剩两颗苹果了,这时你也想吃,(而且苹果是一大一小),你会怎么办?(怎么来分这两颗苹果),让小朋友上去表演?就这样的简单的环节设计,可以渗透很多东西,其实表达爱很简单,捶捶背,倒杯水,递苹果,可以上幼儿表达爱的同时,懂得孝顺。

    其次谈到强有力研读,万老师说读书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它也需要技术。有会读的,有不会读的,不是爱读就行。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 。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本书中阅读技巧的笔记总结。万维刚老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称之为“强力研读”。以下是书中观点。

    二、强力研读是什么?

    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按部就班的,烦琐的固定套路不同,我们的“强力研读”更像是一种态度和心法。其实我很想给此文起一个英文标题,叫做Deep Reading(深度阅读),以与最近心理学家们谈论的训练天才的新成果,“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deep practice),相呼应。

    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别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我们就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读一本书!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 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我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正经的工作。

    第二,用时少。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这是为了完成练琴任务。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据说失读症患者之所以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读得慢 。

    三、怎样做到强有力研读?以下是强力研读的具体做法,它的核心技术是读书笔记。

    新手要读两遍

    *  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你不可能掌握到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著作,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为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

    如果一个小故事实在是很好,我们也得把它留下。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记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除了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真正好的小故事——我们称之为“亮点”——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

    真正的高手读书不能用这种线性读法,而应该是“一惊一乍”的。作者的哪句话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哪句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应该把这样的东西突出记下来。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

    你不可能对说得好的一段话无动于衷。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批注则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一本好书的每一章都能让人迸发出十个以上的灵感。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书,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

    一个读书人对新的知识就能保持这样的敏感。你一旦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新课题并且读了这方面的书,你就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多次与这个课题相遇。你刚放下这本书,一上网又看到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过几天你打开手机又发现微博上有人正在讨论它。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打开印象笔记整理一份这方面的笔记!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它不是书评,它完全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虽是这样,阅读别人写得好的读书笔记仍然是一种乐趣,而且直接读笔记可以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豆瓣网有个专门的系统让读者分享笔记)。

    今天和大家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期我们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万万没想到》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f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