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方程与不等式是数与代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解方程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通常我们会觉得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解方程就是一个工具价值。作为一个执行标准的过程,没什么思维含量的,它是一个机器数学,不是人的数学。程序化就是参数控制,输入不同参数值得到不同分式方程,但解分式方程的通法不变,所以为机器数学。而在卜以楼老师主张的生长数学主张中,他认为解方程的教学价值是根据方程的“式结构”,自主地运用智力因素,向“x=a”这个目标不断挺进,直至实现这个目标。 下面是卜老师的做法:什么都不说,先让学生去做。注意:“解”与“方程”之间空了两个字符的空隙,在揭示本课题后,再用红色写上“分式”两字。这是雕塑式板书的艺术!下面来剖析每一步骤的算理:①去分母,得5(x-1)+2(2x-1)=2×10这一步要注意的是:关注没有分母的项,它是弱势群体,形象的称为“无母的孩子”,我们要对之多一份关爱!这是其一。其二,对于一部分学生要凸显分数线的作用。分数线的作用有三个:除号;比号;括号。 接下来,让学生解方程2这道题对学生有难度,要舍得花时间。价值是数式同性,难度也是数式怎样同性,因为式结构相同,A+B=C,数怎么搞,式就怎么搞,这要让学生成为一项基本功。如果不行,再让学生进行讨论,等绝大部分学生有想法、能做出或部分做出时,再进行集体点评和讨论。① 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2),得 2x×x-3(x-2)=2x(x-2) 关注没有分母的项,它是弱势群体。形象的称为“无母的孩子”,我们要对之多一份关爱!②去括号2x×x-3(x-2)=2x(x-2)2x2-3x+6=2x2-4x长臂管理③移项2x2-3x-2x2+4x=-6物以类居,人以群分④合并同类项x=-6减肥运动接下来出示第三道题:这道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结果是x=-1,这时出现0=0。如果是正数、负数,应该同第1题如果是0,问题就来了原方程就变成了0=0了,0=0,说明什么?0X=0X为一切实数了那么,X的值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此时,学生自然想到要分类讨论来解决。即当(X+1)(X-1)=0时和当(X+1)(X-1)不等于0时分类了,当(X+1)(X-1)等于0时,显然不可能的。那到底要不要分类呢?让学生讨论,最后发现,只要将求得的解代入到(X+1)(X-1)中,等于0,就不是原方程的根,不等于0就是根。至此,解分式方程的基本套路已形成,实现从无到有的发明。上面有过程主要让学生经历了以下三个思维阶段:①不知道,所以不分类,这主要是解第2题;②知道了,一定要分类,这主要是解第3题出现问题了形成的思路;③检验了,可以不分类。这主要是用分类的思想解决了第3题后的思考。接下来是教学活动:从无到有是思维生长拔节,从有到有是思维生长增高。拔节要突破,增高需巩固!从无序到有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序到有序,是从有法到用法。1.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善于发明 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发明了一套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应该说学生拥有这个专利。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制定标准的过程。学生思维大致经过了下面三个过程:不分类——分类——不分类。注意程序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得到的,是一个火热的思考过程,不是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2.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发现 发现要分类,而不是老师告诉他必须分类。学生经历了第1题、第2题,不需要检验后,认为第3题也不需要检验。这是错误的思维导致正确的结果。发现有漏洞,怎么堵上它,要分类。对它进行优化?不分类。有些事儿做过了,再回头看看才知道做过的每一个的动作的价值。如果价值不大,此时这个回路可以删除。这就是实践出真知!注意:课堂上好多的东西学生都是错误的思维导致正确的结果3.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这是由数学教学的使命感所决定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围绕人的发展、让人得到更好地发展。人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思维的发展,教室就是犯错的地方,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善于变废为宝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有两种:自己亲身经历从实践中摸索体会获得——直接获得知识,另一种是别人代替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经验获得——间接获取知识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