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盛产海鲜无人不知,而对于舟山出产优质酱油,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也搞不清楚洛泗油是什么东西,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到商场、超市购买酱油,不会选择“洛泗座油”,而是买外地生产的酱油。
酱油是生活中的必备调味品,家家户户都需要。市场上酱油品种繁多,其实并不是越贵越好,六元五角一瓶的“洛泗座油”,用传统工艺生产,天然发酵,非转基因产品,氨基酸态氨含量高达1.2,是特级酿造酱油,价廉物美,可惜现在识货的人并不多。
“洛泗座油”就是酱油,是舟山著名的特产。我从小吃洛泗油长大,直到如今都是家里烹饪不可缺少的调料,从来不会去选用其他品牌的酱油。有时到上海去看望女儿,也会特意带上一瓶“洛泗座油”,她对洛泗油同样情有独钟,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名称由来
洛泗油创始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已有170年的生产历史,经久不衰。
清道光元年,浙江慈溪的制酱师傅卢裕德、卢裕仁两兄弟迁来舟山定居,并每日制作少量酱油,肩挑担子在街头巷尾叫卖。由于他们的酿造技术精湛,加上舟山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海盐,以及早年间出自本地的优质黄豆,加之当时舟山有天然良好的水源,因此,他们酿造的酱油质纯味鲜,颇受当地居民欢迎,销路日广。几年后,在定海城内南街开设酱坊,取名 “源大”。
随着时光流逝,卢氏兄弟渐渐霜染双鬓,便将“源大”酱坊传于其后人卢安之。卢安之继承了父辈的优秀酿造技术,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加上他头脑灵活,善于管理,作坊生意更加红火。随着经营扩展,原有场地不敷,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卢安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定海道头横街另设酱坊,并向清政府两浙盐运司入册领照,正式定名为“裕大官酱园”。
裕大官酱园刚挂牌之初,其酿造的酱油取名为“六四油”。民国十二年(1923年)《定海县志》有载:“黄豆蓬莱乡种者较多,种植易,效用多,舟山酱油最著名,运销广若,原料供给出自本土。”“用豆制豉,灌卤作酱,取其油,有伏油、秋油之别,市上称佳者为六四油,当时物价低贱,是油每斤六十四钱,故名……”。
那么“六四油”后来又如何称为“洛泗座油”?这得从普陀山讲起,因为“洛泗油”的命名与普陀山有着较深的渊源。裕大官酱园创建于晚清,当时普陀山的佛教活动非常盛行,中外香客、游人往来频繁,“裕大”所产的酱油深受欢迎。于是,裕大经营者在为酱油取名方面,结合普陀山的宗教色彩:“洛”是南海普陀洛迦山的代称,以表示洛泗座油产于佛教圣地,以取吉祥之意。“泗”字是“水”旁加“四”字,表示四种名泉所酿,而且“六四”与“洛泗”正好同音。“座油”则是指酱油酿造过程中,座储起来的原液精华。
声名鹊起
舟山民间有句老话头:“舟山洛泗油,裕大顶考究”。说明裕大出产的酱油质量,明显是要优于当时定海恒丰、泉大、同寿泰、恒和等其他酱坊的产品。
洛泗油完全以传统工艺制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整个生产工艺经过浸、沥、蒸、制、拌、晒、堆、翻、搅、座、油、配、榨等十几道工序,并进行长达八个月以上的天然酿晒,露水滋润,使其色、香、味融为一体,食后回味无穷,故有“露华云液”之美名。具有色深汁浓、体态清澈、酱香醇厚、咸甜适中、滋味鲜美、久藏不霉等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
1930年,舟山裕大的“洛泗座油”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从此,“洛泗座油”声名鹊起,上海滩很多人喜欢食用洛泗油,旧上海的一些大饭店、大酒楼等也选用洛泗油为佐料,并出口新加坡、菲律宾、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被海外华侨视为佐餐珍品,
1938年起,裕大官酱园在上海九江路设有上海分销处,在各分销处中,以上海分销处业务量最大,当时大致要占产量的三分之一。除了分销处,当时上海滩两大百货业巨头,也经销洛泗油,说明洛泗油在上海市场的影响力确实很大。1946年“洛泗座油”由上海鲍士洋行代理出口,开始运销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声名远扬。
舟山洛泗油名声在外。过去在浙江台州曾有这样一名老话:“舟山洛泗油,好吃欠带多”。意思是说舟山的洛泗油不但色泽好看,而且味美好吃,由于海岛交通不便,人们遗憾这次到舟山只带回几斤,还有欠带多的感觉。本地也有优质酱油生产,为什么更喜欢舟山的洛泗油,他们认为台州出产的酱油,声誉无论如何都超不过舟山,原因在于制作酱油的食盐比不过舟山,所以只好甘摆下风。
津津乐道
民国才女里,要问张爱玲最敬佩谁?那个人无疑是苏青。张爱玲曾说:“若拿我跟冰心、白薇她们一起比,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唯有将我与苏青一起比,我是甘心情愿的”。可见,张爱玲对她有多欣赏。
苏青是上世纪40年代,一位在上海滩曾经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1914年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让人想不到的是会对来自地域相邻的舟山洛泗油产生特殊的感情,并在她创作的多篇作品中提到洛泗油。
发表于1945年《夏天的吃》这篇文章,她描绘了常见的茄子吃法:“还有紫褐色的光滑而润的茄子也惹人怜爱,宁波茄子没有上海的那么粗大,它是细细软条子,当中很少粒子,从田里摘下来便洗干净,也是蒸熟透,与番茄拌合着吃是怪鲜口的,酱油可用定海的洛泗油”。
苏青的饮食观是倾向于清淡的,而清淡之菜配着鲜味的洛泗油,显现其味更醇厚,可见苏青对酱油的要求很高,各地酱油皆不入法眼,只是对洛泗油钟爱有加。
清蒸螃蟹,使用什么调料呢?苏青所想到的是洛泗油。在《谈宁波人的吃》一文中,她这样介绍老底子宁波人在吃方面的讲究:“假如你是个会喝酒的人,则不妨到镇海去买些青蟹来下酒。倒是顶理想的。青蟹与上海所售的澄湖大蟹比起来,觉得其肉更软更松脆。但蘸着的酱油也很要紧,定海的洛泗油,颜色不太浓而味带鲜,与上海酱油带浑黑色者不可作同日语。我初到上海的时候,见了这种浑浊的酱油就怕。现在虽已用惯了些,但总念念不能全忘故乡常吃的洛泗油之类”。
这位叫苏青的作家,她对洛泗油的爱,是根深蒂固的,骨子里浸润着洛泗油的鲜味,在她的文字里,竟然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气息,念念不忘,有滋有味。
她在《吃与睡》一文中写道:“其实做小菜也便当得很,第一东西要新鲜,与其买死鱼不如买新鲜青菜为佳。第二料理要好,拿瓶到糟坊里去买一元钱酱油常带苦味,我爱用舟山洛泗油,因为它的颜色淡而豆酱气味带得少”。
苏青吃的是普通菜,下肚的是平常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她会写文章,特别是写那些脍炙人口的吃食文章,一系列吃食随笔,写的只是平淡的饮食生活,但文中透露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饮食文化的原汁原味。在我看来,尤其是她对洛泗油的记述,点滴入心,回味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