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妈。但最近却发现:
原来爸爸用起心来,也可以是教育的一把好手。
比如,刘墉。
刘墉是谁?
以前,他被大家称为“励志大师”:
是当今文坛最多产、最畅销、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幅画价值百万,被各大博物馆珍藏,更是仁心风骨,捐建学校40所……
现在,他被大家誉为“华人家教的典范”:
不仅因为他桃李遍布全球,更因他亲手培养出一双优秀的儿女。
刘墉23岁得子,在他的培养下,儿子刘轩一路考取了惯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茱莉亚音乐学院、哈佛大学。
现在是著名的心理学者、作家、演讲家。
40岁得女,时隔17年重新当爸爸,他也自有一套育儿经。
女儿刘倚帆,从小到大成绩全A,14岁获美国总统奖,18岁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工作3年,再拿到奖学金,进入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
讲真,23岁那么年轻当爸爸,能够培养一个哈佛学霸已经很难了。
17年后又养出如此出色的女儿,难度堪比中彩票!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他是怎么做到的?
听听刘墉这个老父亲的内心独白,或许就能知道答案。
为什么我鼓励儿子一定要留级
他却考上哈佛,成了男神学霸?
大家好,我是刘墉。
说起教孩子,真是一门又难又复杂的学科。偏偏我们不得不学,否则以后孩子长大是要怪我们的。
我23岁就得子,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新手奶爸。
初为人父,我也曾迷茫、苦恼、焦躁,甚至怀疑:“我可以是一个好父亲吗?”
儿子刘轩很小的时候,我只能在妻子旁,笨拙地学喂奶、换尿布、洗澡、哄孩子睡觉……
刘轩大一点时,我也万不敢疏忽。
他从小被夸聪明,但我却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见过太多“天才的陨落”。
多少孩子小时候聪明伶俐,等到了初中、高中,成绩就一落千丈。
而且我在美国大学,教过不少“资优生”。十二三岁,一手拿着玩具,一手抱着教科书,坐在一群20多岁的哥哥、姐姐之间听讲。
但最后,他们在人生路上都没什么大的成就。
教育孩子,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所以,他在美国读小学时,虽然成绩够了但基础不牢,我就要他留级一年,打牢基础再往前走。
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后来才能顺利进“小哈佛”高中,茱莉亚音乐学院、哈佛大学。
可是,养儿哪有这么容易,过了学习的坎还有另一个坎。
刘轩上大学,我觉得他性格太单纯,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黑跟白。于是写了《人生的真相》和《冷眼看人生》。
毕业进社会,我怕他吃亏,又写了一系列的处世书《我不是教你诈》。告诉他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终于,一路磕磕碰碰,我这个老父亲总算把儿子教育成才。
他写书、做音乐,心理咨询,主持……做自己骄傲又喜欢的事。
可儿子刚放心,我带娃的新挑战,就马上来了。
为什么我不管女儿熬夜、开party、穿露脐装
她却拿下奖学金,进了沃顿商学院?
我的女儿跟儿子相差十七岁,儿子长大,女儿出生了。
让我不得不重新做爸爸。
管女儿跟管儿子差得很多,男孩皮实,而女孩心思细腻。对刘轩那套,可不能直接用在宝贝女儿上。
方法得微调。
在小事上,我对小帆几乎没有约束。熬夜开party那就熬吧,等第二天精神萎靡,她自然就知道要早点睡了;穿露脐装也没关系,着凉了自然就知道要多穿点。
但在大事上,我一定守住原则。
阅读习惯、学习方法、诚信道德、如何与师长相处、怎么克服焦虑恐惧……几乎事无巨细,全都认真培养。
当然我也不偏心,也给女儿专门写了书《少爷小姐要争气》、《做个快乐读书人》、《跨一步,就成功》……
孩子培养出底层的能力,优秀就变得顺理成章。
小帆成绩一直是A,14岁还让全家人惊喜了一把,拿回美国布什“总统奖”。以第一名毕业进入哥大,恋爱、工作也顺顺当当,没让我操过心。
后来,很多人看到我儿子女儿都双双成才,经常来讨教育儿经。
说实话,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谁不是一路摸索过来的呢?
但我不忍心孩子因为我的“无知”,错失原本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所以,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我就跟妻子学、跟我母亲学、跟各种育儿书、教育文献学要怎么带孩子。
做父母可以不考证,可以犯错,但一定得不停学习成长。
这是我为人父的人生哲学。
为什么我们常常教不好孩子?
关键输在这一点
父母的教育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
所以30年前,我在台北创立了“青少年咨商中心”。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由家长或老师带来找我咨询。
孩子爱玩手机、上课不听讲、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早恋、晚归……见过各种疑难杂症,解决后也受到一些好评。
可是随着我帮助的父母孩子越多,越发现:
那些家长不是不爱孩子,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教。
严厉派:不做完作业不准睡觉,逼得好,母慈子孝;逼不好,医院挂号。
奖励派:变着法儿给孩子奖励,结果白白花费了很多心思,只让孩子过早地对游戏漫画成瘾,将来学习越来越差……
纠结派: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习不要有那么大压力,不要太辛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有大好前程;
依赖派:疯狂给小孩报班,把责任都丢给学校老师,结果导致孩子提前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可惜的是,孩子多少一等一的创意,硬是被“自作聪明”的父母糟蹋了。
多少好苗子,硬是被想要「赢在起跑线」的父母伤害了。
来自十点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