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创造101》yami小姐姐学到一句话:生活不易,多才多艺。明星都流行多重身份,所以刘若英不唱歌了,跑去执导电影,轻松过了十亿。
十亿+票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样是歌曲改编的电影《栀子花开》就让人心有余悸。
很多时候,国产电影常常让观众无所适从,爱情题材尤其是这样,我们亲身试验各种版本,以为是朱砂痣,结果成了蚊子血。已经不是一张电影票的游戏了,更像一场撕名牌的自我挑战,屡次不爽,屡败屡战。
1
但是人的感情是十分奇妙的,开心的事情很忘记,而遗憾的事情能记一辈子。
当刘若英带着《后来》这首歌冲进电影市场时,我们又忘记了掌心上的蚊子血,以为那是朱砂痣,迫不及待想去验证这一想法。才会有五一假期《后来的我们》电影一骑绝尘的预售过亿的成绩。
因为来不及错过的遗憾太戳心了,我们又一次被情怀这样东西抛弃了理性,用19.9元的票价验证了这一道理。不得不说,投资这部电影的人都是洞悉人性的,从歌曲贯穿到电影,誓要激发我们的共鸣点。
刘若英“奶茶"这个名字不是白叫的,在中国流行乐坛里,她唱的歌曲始终带着某种“遗憾”深入人心,对大部分八九零后的人来说,也是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有《后来》的ip,加上陈奕迅的《我们》,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田馥甄的《爱了很久的朋友》几乎每一项都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去成就这种情怀。
都说卖情怀很LOW,但不得不承认卖情怀是影视作品最好最有效果的宣传手法。如何激发观众痒点,引起共鸣是一部影视作品能不能成功的关键点。
2
《后来的我们》这个故事结构很简单,算是一场预谋的爱情,漂泊异乡的两个人因为回家过年在火车上认识了,经历了情感的纠缠,错过了彼此!“错过”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影片中的林见清看似简单又复杂的一个人,简单是他很平常,有理想带着明显的缺点。复杂是他一心想努力给家人和爱人最好的生活,却眼高手低,沉积在负面的情绪里。
导演用对立手法来描述了林见清这个人物,与父亲的关系生硬木讷,不懂表达;与曾经同学的关系,用面具样子伪装自己,保护那点可怜的自尊;与恋人小晓的关系执拗又小心翼翼方式把她推得远远的。
才艺这东西,在还没有转化成为实用价值的时候,可能会一种负累。电影里游戏的理想介于林见清也一样,面对理想心有不甘。可是总要要生活,开店铺,去买碟都仅仅是为了维持。执拗地生活着,伤了自己,也伤了恋人。
有人问,为什么选择游戏公司?
这不是很平常吗!谁在毕业那会儿,就能笃定自己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就算很笃定,可能是因为错失了机会,也可能是因为个人气性,非设定好的那个位置不可。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这样的个性放到工作上这样,放感情的上也一样。
前期的小晓对房子的执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个在感情经历空白的人来说,也可以是阴影。所以他相信了,他才会质问她,有了房子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
可惜小晓的情感是有转变的,房子很重要,但是人更重要。在她的心里,林见清与别的人是不同的,就像那把被丢弃的烂沙发,房子有了,没了沙发也成不了家。
沙发代表的两人感情的契合点,往前往后他们都无法做到同步,也没有殊途同归的可能,哪怕后来有了房子也注定会分开。
成年人的爱情是有坚守有成长有伤害也有现实。用这样的准则去验证林见清和小晓,两人对待感情都是不合格的,不成熟的。
小晓做不到坚守,林见清做不到成长,林见清因为现实把小晓推得远远的,伤害了她,她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他,选择了离开。
两人都无法放下自己去对待彼此,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我想编剧在写这两个人物时,应该想过给予他们寻求过情感的归属,然而始终无法圆满。
3
评价一部电影好坏,不应把场外的因素搬到台面上来。最根本依然整个故事和人物。但是验证一个导演天赋,除了故事本身,在把控整个故事节奏和起承转合的分寸感十分重要。
刘若英做导演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了,优点,感情细腻,有耐心;但是故事的饱满度不够,起承转轴生涩,情节不紧密,整个电影更像单画面的影片效果。
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人导演,如果电影过于强调情感细节的表现,就会显得刻意,没有留白的相像;影片在时光交替对换中,显得支离破碎,线性模糊,片段化严重。
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把控人,最好就是有经验的制片人。这里不得说一下导演陈可辛,同样是异乡人的故事,《甜蜜蜜》中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对人物塑造也更加轻松驾驭,人物形象更加合理,情节把控节奏舒缓有意境。作为制片人,在《七月与安生》里,他很好地与导演有意收敛和控制。
影片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片人把控,故事会顺滑很多。
可惜是制片人是张一白,这本来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从他执导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如《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整部影片,如果没有田壮壮老师饰演的父子线,显得更加单薄没有弹性,有人说这个电影是MV电影也无可厚非。
这不算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是值得去看。
4
戏外永远比戏本身精彩,《后来的我们》就是一个典型,退票事件把这部影片推上了风口浪尖,发行商、售票通道、监管机构、竞争对手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站出来对影片口诛笔伐。
有人义正辞严,有人浑水摸鱼,甚嚣尘上。背地里有什么小九九,谁也不知道。实际上,估计也只有电影院门口石狮子最无辜。
作为观众,当然是看热闹。喜欢的买票进场看故事,不喜欢披着一身皮直接下场在网上杀个你死我活。
其实观影跟看书一样,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喝不喜欢都自己的评价。
有人为了怀念一下《后来》这首歌可以进去电影,也有人可以为了周冬雨,花二三十块承包了她两个小时觉得很值得;有人说粉了井柏然十年,看他成长很痛快;有更多的人会说为了一部矫情的电影,值得花钱还要浪费两个小时?
所以各花入各眼,看不与不看从来不是讨论的范畴。关键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审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