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很难改变
抽烟熬夜,逢喝必醉,饮食油腻,情绪抑郁,大家都知道这样很不健康但就是很难改变。
上班秒变僵尸,忍得每月碎银几两,换工作当然不要,想一下都瑟瑟发抖。
纠缠在味同嚼蜡的关系中,夫妻两个形同陌路,但还是很难了结。
很多明显应该做出改变的事儿,更多是维持原有破败的轨道运行,直到翻车熄火。
咋回事儿:
不随意改变其实是我们的保护机制,“惯性”既可以节省能量又是对安全性的提示。
熟悉的山洞,熟悉的野果,枕边人熟悉的味道,这些是我们老祖生存和安全的标注。醉心于熟门熟路,是进化出的保护机制,要接受其有益的一面。
但对于负面的行为我们怎样应对呢?有一个调查:医生找来50名有高血压并且常年抽烟的病人,对他们严肃宣讲,如果各位继续抽烟,10年后大概率会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10年的跟踪记录,50人中只有9人比较彻底的戒掉了抽烟的习惯。也就是说在面临健康损毁甚至死亡威胁的状况时,也只有17%的人做到了改变。
控制行为习惯的是潜意识这个内在的强大力量。所以真正的改变只能是由内而外。外部事件只是诱因,如果诱因无法触动内在,持续改变就不会发生。
50个烟民最开始听到吸烟损毁健康的宣讲,大家都会虎躯一震。但时移世易,凶险没有在当下发生,时间冲淡恐惧,短暂的多巴胺虚假快感回归主导。
那彻底戒烟的8个人又是什么情况?关键是外部事件和内心之间的那个连接,这条叫“认知”的神奇管子负责向潜意识解释,并且派生出指令。
“认知”是长期习得,是每个人独特的内在小宇宙和外部世界相互感应互动的精密仪器。
我知道抽烟不好,但身边很多人都这样。不抽烟会很无聊,会失去很多乐趣,有点怕怕。一根不抽不现实吧,减一些量就好。这是很多烟民的惯性表浅认知。
戒烟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立刻停止吸烟,从此不再碰香烟。戒烟不但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一笔钱。有太多健康的活动可以填补时间。这是另一部分成功戒烟者通过学习得来的正确认知。
戒烟成功者,大多数认真读了专业的自助书籍,到戒烟门诊看医生,或者报名了线上戒烟课程。没有投入就没有改变的能量,和专业人士合作效率才高,这些正确的认知导致出现了不同的17%。
认知是一个层叠相扣的链条,只能总体渐修升级,很难某一环节突变。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想法,做出的反应,日常习惯都来自于自己独特而狭隘的认知。不是别人很奇怪是大家认知不同。
提升认知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只是增加知识量没有什么用。因为知识只是信息提示,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体验才能融入认知体系。
实践学习的优势是获取感知体验,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还是要咬上一口。谈恋爱是什么感觉?只是看小说是学习不到的。
要改变需要升级认知,升级认知又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这个改变是很难得呦!回答正确,主动改变确实困难,而且改变并不对个体结果做出保证。
戒除烟酒不能保证健康,努力工作不一定会成功,真诚善良待人也不一定有回报。
但改变更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最大的意义和乐趣就在过程中的提升自我和场景切换。我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最终可以由自我意志来选择改变或者不改变,这或许就是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