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梦回繁华》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上出自读课文的味道,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翻出了《初中语文教与学》的自读课文专题,阅读了各路专家对自读课文的解读,学习了各个名师的课堂实录,我确定自己设计的理念“上承教读课,下启课外阅读”。
如何设计主问题来体现这一理念,我沉浸在文本中,裸读课文;结合教参以及黄本荣等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研读,最终确定大概思路:
1·课前欣赏画作的复制品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品读说明文的语言,其中说明文的语言是重中之重。
2·速读课文,初识繁华。(1)检查预习初步了解段落的大意,了解本文从社会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繁华。(2)圈划段落的关键语句,整合。用口语交际的方式介绍《清明上河图》,具体了解《清明上河图》。
3·品读重点段落,评说语言的繁华,感受画作的繁华,参照《苏州园林》品读语言的方法,细读文章3-4段,请选择任一话题或自拟话题评说“繁华” : 清晰明了的条理性;科学严谨的表达力;生动典雅的文学味; 身临其境的画面感等话题,运用理文章层次、抓关键词句、明说明方法方式细细品读来感受说明文语文的科学性和文艺性。在同学展示时,适当引导比如画面感体会时,了解这种表达方式为描写,结合《中国石拱桥》中具体描写,感受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比如生动典雅的文学味,四字词语的整合运用朗读体会音韵美。原本课程的设计有疑读的环节,比较毛宁的原作和编者的改文,寻找文本中语言不够漂亮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科学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辨性。虽然这个设计新颖但是突兀,与本课设计有悖最终删去。
4·悟读课文,感受梦回繁华。引导学生思考谁梦回繁华,结合文本,结合阅读提示,链接助读资料感悟历史内涵。
5·引导学生走向繁华的背后,联读相关作品。
本节课还意图训练学生提取整合的能力,但是没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导致教读到自读的连接不自然,而且学生自读和教师的引导度的把握一直纠结着我,即使上完课也是很懵懂。借班上课,没有走进学生,没有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读出的疑问,虽然意图凸显自读课的特点,但操作过程中总担心学生不敢展示,提心吊胆的进行课程。正是自己引导课堂的能力欠缺,自读的味道还不够。
反思种种不足,不可否认,课前的准备让我对自读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过程很痛苦的,但疼痛的成长才会刻骨铭心。赛课告一段落,接下来好好关心自己,休养好身体,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