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成熟的成人礼, 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曹文轩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 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都无关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即使它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 - 01 - 魏世杰今年77岁,是一名核研究科学家,也是一名坚强而伟大的父亲。 有时候,他称自己为“核弹老人”,有时候,他也称自己为“倒霉老头”。 他的工作是测试炸药参数,他经历过两次爆炸。 当时,“嘭”的一声,在场的四个战友,连带车间,都被炸得粉碎。 望着满目废墟,他深知,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他没有退缩,尽管家里还有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子,和患有神经分裂的妻女等待自己照顾。 前半生献身核事业,后半生归家照顾亲人。 当别的老人颐养天年时,魏世杰不敢生病,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下。 他说: 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生活就是如此,除了人为能控制的事情,其他都是未知,幸运是,苦难也是。 与苦难握手言和,不是委曲求全的下策,而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 所谓成熟,不是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的通透,更不是经受挫折之后的妥协,而是面对苦难,化悲愤为柔软。 - 02 - 1922年,大半儿的中国人都认识了张幼仪。虽然不情愿,但她确实是民国以来新式离婚的第一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拜她的丈夫所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结合是包办婚姻下的产物。 那一年,张幼仪年方二八,正值花样年华,对这位民国才子很是倾慕,对两人的未来也十分期待。 然而,徐志摩对她下的定义却是:乡下土包子。 他讨厌包办婚姻,张幼仪无疑成了牺牲品。 后来,放纵不羁的徐志摩跑去美国、英国求学,张幼仪出国投奔丈夫时,发现他竟和一名女学生同住。 彼时,张幼仪已有身孕,徐志摩却说,孩子不要也罢。 几天后,他就不见了,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书页还是摊开的。 张幼仪连恨的力气都没有。 身处异国他乡,她为自己而活,也为孩子而活。 1912年,张幼仪顺利产下次子。一个月后,徐志摩现身,拿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张幼仪凝视着丈夫眼里的那份热切,不是喜悦,不是温暖,是为了摆脱,是想自由。 三年后,张幼仪的孩子彼得死于腹膜炎。婚姻破碎,丧子之痛,这位一贯隐忍的女子彻底清醒了。 她想,以前什么都怕,却什么都失去了,何不重新过活,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修学、办公司、任总裁,张幼仪从“土包子”变身为引领时尚的奇女子,一路风生水起。 他没有给她的,最终,命运都给了她。 洛克菲勒说: 在苦难中向上攀爬的人,知道如何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方法、手段,让自己得救。 生活就是如此,苦难常在,但它并不是阻碍你前进的理由。大踏步的往前走,前方必有礼物,就看你拿不拿得到。 - 03 -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苦难握手言和。 一个月前,44岁的万达女高管徐毓不幸坠楼身亡,在结束生命之前,她在微信上与丈夫和女儿告别:对不起。 不知道她是受了多么大的委屈,或是遭受了多么大的苦难,生命如此脆弱,只愿逝者安息。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坚信,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该舍的舍弃,放不下的,也不一定非要忘掉。 真正的成熟,不是盲目地抗争,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与苦难握手言和,珍惜当下。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 苦难不是生活的对立面,它像是土壤一样,只要你愿意种下一颗真心的种子,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花朵。 苦难是成熟的成人礼,也是人生的必修课。有的人经历“苦难”会一蹶不振,有的人经历“苦难”会变得更加坚实和淡定。 人们常说:岁月是拿来静好的,错误是拿来原谅的,生命是拿来感悟的,苦难是拿来成熟的。
真正的成熟,是与苦难握手言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