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将她和儿子安德烈对人生、亲情、自由、道德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集结成册,这不仅是一对母子之间的沟通,更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甚至两个时代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安德烈在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里写道:我绝不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他爱踢足球,对穿着有自己的喜好,追求自由,会思考民主问题与社会制度,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冲突,等等。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追求,有头脑,而不是我们一概而论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而在我从小到大的认知里,“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被同龄人裹挟着向前走的大部队的其中一员。学生时代,学业为重,不用做家务,不用担心学费,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奇装异服,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学习。大学毕业之际,我们的选择同样少得可怜,要么工作,要么考研,其他的诸如创业、环球旅行、体验生活等等,都是被认为不务正业的选择。工作后,二十五六岁,被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催促,相亲、谈恋爱、结婚、生子,仿佛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流水线上的娃娃,必须按部就班,不可走错一步。
直到快要迈入三十而立的门槛前,我才慢慢明白,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需要以随大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正确。而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竟花去了我人生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冒出的念头,努力去遵循“主流价值”所谓的“对”,变成“千篇一律”中的一员。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我固有的价值观也与自己所接收的父辈们传递来的信息息息相关。但,我们从十八岁成年以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就要努力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修正那些烙在灵魂深处的印记,哪怕这与我们至亲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哪怕他们以为是为我们好,哪怕他们不体谅、不理解、不赞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谁也替代不了,但是,前进路上,也要记得小时候拉着你的手教你走路,握着你的手教你写字,扶着你的手教你骑车的父母,他们是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无我地爱着你。我们可以观念不同,但一定要相信,爱,是毋庸置疑的。但,爱,应该是前进道路上的补给,而不应是桎梏人性的枷锁。
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一堂课是:成为自己,做一个“有所谓”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认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追求“主流价值”,不抛弃小小的我的小小念头,小至午饭吃饭还是面,大到择业结婚,都遵循内心最本真的冲动。
不是别人在意的事情,我也要在意;不是别人要做的事情,我也要做;不是别人要走的路,我也要走。世界是多元的、包容的、瞬息万变的,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不过是自己的一颗心,忠于自己的一颗心。
因此,我不想给自己定下“三十岁之前一定要结婚”的誓言;不想因为父母长辈的劝说,而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不想因为朋友的建议,而放弃那条我很喜欢的裙子;不想因为大家的担心,而选择不去独自旅行。
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而唯一的标准,就是能让自己快乐。因为,我曾经很多年,不把自己的想法当做做事最重要的标准了,而现在,我想成为一个“有所谓”的人,让自己快乐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