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黄昏

作者: 蚁民 | 来源:发表于2022-12-05 07:42 被阅读0次

    以前看过一些末日题材的电影,不是地球生态持续恶化让人类没法生存,就是小行星撞地球或者外星人入侵,在灭绝人类的同时,顺带把地球也一起毁掉。

    这类影片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想像力无比贫乏,脑子里关于世界末日的联想总是和“昏天黑地”、“满目疮痍”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可怜又渺小的人类在冰与火的世界中苦苦挣扎,倍感恐惧和绝望。

    直到上周末读到了科幻小说《黄昏》(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祖约翰·W·坎贝尔的作品)以后,我的想像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它虽然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但视野开阔,时间跨度非常大,内容更是“触目惊心”,向读者展示出完全和传统灾难片不一样的“末日影像“。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以一个“搭车人”的穿越经历为线索来展开。他从3059年穿越而来,先是穿越到了未来的700万年以后,在回程途中又阴差阳错,穿越到了过去的1932年,向一位在大街上“捡到”他的司机讲述700万年以后的人类生存现状。尽管后者一开始并不相信他,甚至以为他是一个白痴。

    先说700万年这个时间跨度,小说就让市面上那些非常流行的穿越剧望尘莫及,而后者的时间间隔也不过几百、上千年而已。

    这也难怪“见多识广”的我,在读到小说开头部分的时候,还自以为发现了印刷错误,书上多印了几个零呢。

    再说小说中描绘的末日场景,不仅井然有序,而且科技水平非常发达,无数个设计完美的机器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那里既没有洪水、地震和龙卷风,也没有长相怪异的外星人,从表面上看一派祥和——城市下半部分被成千上万的机器接管,城市顶部是“灌木丛生,树荫密布,公园随处可见”,连空气都“柔和、温暖,弥漫着花香”,而“城市外的荒漠凉爽而干燥”。

    如果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光凭作者这些细节描述,确实很难把故事中的场景和“世界末日”联系在一起,反而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文明程度很高的“世外桃源”。

    但这篇小说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却是“只见机器不见人” ——机器到处都是,而人却像消失了一般。至于其他物种,除了品种有限的少量观赏性植物外,绝大部分生物都消亡了。

    尽管可怜的人类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勉强“露脸”,但作为濒危物种,在地球上的存在感已经相当弱了。

    在没有读到“人类出场”之前,我想当然地按照科幻电影的套路,把那些承担各种社会服务职能、自动化运行的机器看作人类的敌人,怀疑它们在智能化达到很高的程度以后,逐渐有了意识,主动排斥和抛弃了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的人类。

    后者也心甘情愿“躺平”,习惯了由机器来控制一切,既省心又省力。他们在乐享清福的同时,身体机能不断退化,最后不得不接受被自然淘汰的命运。

    但读到小说后半段“人类出场”以后,我才醒悟到完全误会了机器,反而是人类抛弃了它们——“那无比奇妙、完美无瑕的机器照料、保护和关怀着这些温和而善良的人们,与此同时却被他们遗忘”。

    并且人类在“大步流星地跨向成熟”的同时,也摧毁了对自己有威胁的物种,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导致自己只能用合成食物取代天然食物。长此以往,营养不良的人类被自然界淘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小说中那些人“寿命长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的人“能活三千年之久”,但生命质量却很差,连起码的好奇心都不具备,和“行尸走肉”没多大区别。

    比起科幻电影中天崩地裂的末日场景,这篇小说所描述的“人类黄昏”显然柔和婉转得多,许多地方就像行将就木前的“回光返照”。

    这让我想起查理•芒格的名言,如果知道会死在哪里,那自己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相信那些通过这篇小说看见“人类黄昏”的读者,应该不会去纠结在遥远的未来,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是否会伤害我们。

    我们反而更应该担心人类自己是否会自作自受,在不断翻新的欲望和科学成就中迷失,最终死在机器的前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的黄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vb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