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自己卖力的解释着,对方努力的听着,然后一脸茫然的看着你,说到:要不就算了吧,一笔业务,一次洽谈,一份合同就这样没了。
回到公司自己只能破口大骂,什么人啊,猪一样根本听不懂人话,自己几乎按照百度百科一个一个词解释的,他怎么就不明白,肯定是故意的,就是不想合作。
网上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着的宿命,
那,让对方理解,就是表达着的使命。
对方没有生活在我们的场景中,可能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词语就是行话,这好比跟小孩说“电视里冗余信息太多,不值得看,你对爷爷的羁绊我理解”。
请问这两句话,我们能怪孩子听不懂吗,
如果我们不能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讲清楚一件事,只能怪我们自己还理解。
怎么才能表达清楚,
说话要有画面感,我们知道每多一个维度,传递信息的内容都是几何增长的,当我们还在习惯用专业词语表达时,我们只停留在了二维的书面上,
有的人可能把话讲的跟图片一样,跟他聊天不是在读书是在看PPT,没有生冷的专业词语,只有一个又一个形象生动的图片。
有的人可能把话讲的想视频一样,在难理解的事情,只要他一举例,醍醐灌顶,懂了。
我这样跟朋友举过例子,有的人就是喜欢追求完美,生活中哪有100%完美存在,担心这点做不到,那点不完美的人,就像是在锯凳子腿,永远都锯不齐。
一直在说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什么时同理心?
达美乐披萨饼公司要做外卖业务,那么请问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呢?是披萨饼的味道?是食材的品质?是送达时候的温度?是外卖上门的速度?后来他们调查之后发现,都不是,是什么?是对外卖多长时间能送上门的焦虑感。请注意,不是速度,而是时间的确定性。
只能自己进入到别人的场景中,去设身处地的经历一番才知道,原来他要的是这个啊,原来我以为只是我以为,自嗨罢了。
什么是需求,没有场景,哪有需求,
以前的商家在做电饭煲的时候,总是追求各种功能,甚至都要把它接上WiFi,可以远程控制,然后让用户自己去预约几个小时候煮饭,
可能工程师都是技术宅吧,自己也不做饭,
我每次预约煮饭的时候,都在那掰着手指头算到明早7点,我要设置几个小时,
知道有一天我听说小米电饭煲有一个新功能,我直接设置几点吃饭就好了,
哇塞,就这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程序新进电饭煲的系统里难吗?
你说,是不是这帮设计师们根本就不下厨房,
场景里面有需求,那我们可以创造场景吗?是不是就创造了需求?
那场景是不是成为了牢笼,也可以把我们圈在当下呢。
有位企业家朋友就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在外面演讲。在台上神气得很。完事之后,粉丝围上来求合影。其中一个说,我们刚刚采购了你们的一项什么服务。他说:我瞬间就觉得自己矮了半截儿。
你看这时候场景就成了牢笼,人嘛,都是活在当下的。
紧接着,各种经济学的效应脱口而出:恐惧心理、羊群效应、权威效应、厌恶损失、攀比心理、制造稀缺、锚定效应、社交货币······
在这里,商家塑造的场景就成为了客户的一个个牢笼,被一层又一层的套路包裹着。
那,再出现:
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自己卖力的解释着,对方努力的听着,然后一脸茫然的看着你·····
场景是武器,可以用同理心的方式说出对方想要,对方不会茫然。
场景是盾牌,在自己语言塑造的场景中,对方沉浸永恒的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