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书院的一个临时团体,仅仅是表达一个很平常的情绪,我却在说的过程声音发抖,进而要把双手压在腿下面,才能止住身体的抖动,而后开始流泪……
完全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团体后跟老文交流,提出心中的疑惑。老文沉吟片刻,缓缓地说:“你似乎对说出自己的情绪有很强烈的羞耻感”。
羞耻感?!这有什么好羞耻的。这从何说起啊……
沉思片刻。忽然童年的记忆席卷而来。
很小的时候,姐姐们因为年龄大我很多,所以总喜欢把我当小孩逗着玩。但凡我有任何情绪的表达,她们都觉得很好玩,不论我是伤心、难过、愤怒、沮丧、焦虑、恐惧,在她们和大人们的眼里,都觉得太好玩了,从而招致更多地玩逗。这种情形充斥着我的整个童年、少年、乃至工作后、乃至结婚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阵营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从光是姐姐,增加到姐夫,再增加到甚至姐姐的孩子.... 父母因为不懂,所以虽不参与、也无阻止.... 所以,我也就这样受着,受得住的时候可能会自己憋成内伤,受不住的时候可能会爆发一场,进而更进一步成为整个阵营里面更深一步逗弄的谈资"你看,你就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这种情形,造就了我在整个童年和少年,都是一个极度内向的孩子。内向,敏感、内心柔弱、极度害羞,躲在自己世界的小角落里。大学毕业,内心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家,一定要走得越远越好。独在异乡非常想"家",但每次回去,总会要么压抑、要么爆发、最后就想逃离。
这种在当时很普遍的逗孩子的方式,对一个孩子来讲,每当你表达情绪的时候,得到的反馈都是各种嘲笑、抑或嘲弄,无情地嘲笑、添油加醋地嘲笑、手舞足蹈地嘲笑…… 强烈地羞耻感应该来自于这里.....
霎那泪崩...
生命行至第43个年头的时候,我依旧会在表达一个最普通的情绪或情感感受的时候,身体仍旧产生那么大的反应,整个后背肌群痉挛,手开始抖,进而全身发抖,要靠巨大的意志力才能控制这种抖动...
探寻童年真相的曲径【德】爱丽丝.米勒所著的《身体不说谎》中,用大量的案例向人们展示,童年的记忆,我们的意识或许为了符合社会的道德倾向,说了谎,但身体却无法说谎,它总是真实反应,是真相和童年真实感受的守护者。只要否认童年的苦痛,往事就不会被抹灭,也不会被克服。而只有承认这个真相,承认了身体的真实感受,才有可能与过去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过去自己不够好的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和解。
老文说:『人们一生无外乎就在跟两个东西打交道:爱与恐惧』。大量的焦虑,其实背后都是来源于恐惧。而大量的所谓的“爱”,其实也是恐惧。因为恐惧,所以一遍一遍地唠叨、一遍一遍地嘱咐、一次一次地提醒、甚至代劳,一次一次地试图阻隔孩子可能受伤的路径,进而阻隔了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真实链接和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
比如:“冰的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疼”,“你胃本来就不好,不能吃辣椒”,“天冷了,就要多点,否则要感冒”,“不能光脚丫,否则会生病”,“吃饭时不能喝水,容易得胃病”,“不能吃糖,否则牙会坏掉”,“不能喝冷水,要喝热水,否则会伤胃”, “千万不能走井盖,否则可能会掉下去”,“不健康的东西绝对不能吃”......
凡此种种,殷殷的叮咛,看似浓浓的“爱”,其实背后却实际是大量的焦虑和恐惧,以及为缓解消除自己焦虑和恐惧而想做的强大的控制。于是,就有了太多的类似场景:孩子一边吃着让自己喜悦的食物,一边听着爸爸妈妈乃至所有家人的叮嘱、乃至愤怒,于是,或者不吃或不做,从而阻隔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和链接,将别人的感受或者“想象”植入到自己头脑中,当成自己的“感受”; 或者吃了或做了,体会到舒爽的同时,也吞下了大量的内疚、焦虑、后悔、甚至自我质疑。
而这后面的心理机制是,你别去尝试,你尝试的那个可能不好的后果,我承受不了; 或者,你别去享受,因为你享受的那个东西是我的信念里认为不好的东西,你享受了我认为不好的东西,我受不了。
前两天在武志红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话:“看不得别人不开心,会觉得自己很伟大,但本质上都是自私的。” 而同样,不断的提醒、阻止,藏在大量的“我都是为你好”后面的,也同样是自私。因为恐惧,所有自私。因为,你不去亲自体验和感受了,我就不用焦虑和恐惧了。
武志红的那篇文章里这样写:“别人的情绪,你负责得了吗?”
而同样在这里,别人的人生,你有什么理由不允许Ta完整的体验?你有什么权利不让他感受甘霖、经历风雨、进而见彩虹?即便是狂风暴雨,最终可能都会幻化成TA生命力中的最绚烂的最强音。 你凭什么因为你的恐惧,就要把Ta永远控制在你搭造的永远23度恒温的温室里,看似鲜嫩,却形同走尸,生命力羸弱不堪?你凭什么拥有你丰富的生命体验之后,不允许TA拥有TA的生命体验?生命本应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你自己在经历苦难、体会珍惜、经历痛楚、收获强壮之后,却因为自己不愿意承受曾经经历过的焦虑和恐惧,而只允许TA成为死水一潭 ----- 不需要生命力,只要平静就好,你平静了,我就好受一点了。
生命与原本就应该是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有激流、有险境一代一代的父母,就是这样以“爱”的名义,恣意地任由自己的自私倾泄流淌。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我们自己每天正在对我们的孩子做的事情......
这世上,没有谁,能对谁负责。也没有谁,能替谁过TA的人生。所有的路要自己走,所有的苦要自己尝,所有的肌肉要自己长;别人使劲,肌肉只会长在TA的身上,与你半毛钱关系没有。 同样,我们使劲,肌肉只会长在我们身上,与孩子半毛钱关系没有。你努力地为TA遮风挡雨,最后你长成参天大树,娃仍旧是头大身细的豆芽。若干年之后,谁不会恨恨地说句:“你,你,是故意的吗?”
这,就是“自私”的后果。
而自私的根本就是,我不愿意面对我的恐惧,我不愿意为我的恐惧负责。所以,你要按我说的做,从而来缓解我的焦虑和恐惧。 我需要你来为我的恐惧负责。
恐惧是每个人都想逃离的东西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我知道你正在体验的你的人生,这是你的权力,我为你高兴。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因为看到你的体验过程,唤起了我曾经体验类似事情不好的经历以及当时大量的恐惧。 但我深深地知道,这只是我的经历和我的体验,并不代表你的经历和体验就一定这样。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生命的历程和轨迹也是完全不同的、多姿多彩的。 我决定,照顾好我自己的恐惧,为我自己的恐惧和感受负责。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把这个重担,压在你原本轻盈飞翔的身上。
生命本是你的,要允许你按自己的方式飞翔恐惧知道了,也体验过,所以,深刻地理解了。
那爱呢,爱又到底是什么呢?人们总在说“爱”,总在试图表达“爱”,总说“我爱你”,“我是爱你的”,“我这就是爱”。可是爱看不见摸不着,又不是一种感受。爱之于我,显得那么迷茫。当上面那些在整个社会都原本认为的“爱”,被发现其实只是深深的恐惧,那么,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啊......
我有点着急了。 急着倒出困惑心中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
“爱是什么呀...” 老文捧着茶杯,暖着手,悠悠地沉吟着,“看来都是没有体验过真正爱的孩子啊...”。
瞬间烟氲浮于目。
爱就是:允许、接纳、理解、心疼。 无条件的接纳、理解、支持、回应任何情绪和情感。
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 即便这个过程中我有焦虑与恐惧。
接纳你成为你自己 ------ 即便我是那么希望你能变成我期待的样子,是那么希望你能活出我没活好的模样。
理解,能看到你看似离经叛道看似疯狂的举动后面的痛楚、悲伤、甚至绝望。
心疼,看到那个成人身体里,蜷缩的那个小小的孩子。
回应任何情绪和情感,无论这个情绪和情感是怎样的,它都是你的真实感受,都值得被看到和接纳。
原来,爱,不是简单一个字,它是很多动作的合成。它是慈悲。而一切的慈悲,都源于看见。
因为看见,所以慈悲。
看见了潜意识里那曲折径长的黑洞。
把光照进潜意识,用爱填满黑洞。洞里的小孩,就获得了滋养、斩获新生。
把光照进潜意识人类最终极的恐惧,就是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
刚来书院经常听到这个词,参加心理团体也经常听到这个词,很难理解,也很难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当你慢慢随着光束,看到潜意识中曲折的路径,才真正理解,死亡焦虑是人类终极的宿命和课题。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这句话,把它变成了我微信签名:“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它解决了我这几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拷问。人生而为人,意义到底何在?是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终会停止。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爱是那道照进来的光恐惧,是因为没有光照进来。而爱,恰恰就是那道照进来的光。
让我们在爱与恐惧中,自由穿梭,恣意体验。
成就自己,温暖他人,不枉此生。
爱,本自俱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