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如是写道。
读《活着》一书的原因,主要是近日看一些畅销书,看的没有盐味,很是乏味。我不清楚这些书如此畅销的缘由,就去拿来看看。因为如果没有看过一个人的书,光从别人的嘴里知道或是看个简介或评价就去谈论好坏这样是不好的。就像小时候其他同学读安妮宝贝,读韩寒,郭敬明,三毛之类的,而我读山羊不吃天堂草,复活,茶花女,童年之类的。没有读过就没有发言权。由于好奇这些书写的究竟是什么,有一日,就买了几本来看。安妮宝贝写的大概是青春恋爱类的吧,看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就弃之一旁,再也不读了。韩寒的书,倒是看完过一本《青春》。读完之后觉得,这就是一个不好好读书的初中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不满和吐槽。我很想知道,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到底看过多少书,对社会阶层制度,对国家和世界到底有多少了解,就敢如此张狂,还引得一群不学无术之流顶礼膜拜,将其奉为偶像,争相模仿。韩寒如今倒是改了不少。郭敬明不提也罢。三毛的文字肤浅是肤浅,里面的浪漫还是可以让一众青春少女心向往之的。
《活着》一书很久之前就听过,名气很大,但一直被俗务缠身,没有去读。前两日,又听人提起,再加之最近读了一些没有意思的书,便很想去看看这究竟是本怎样的书。读书之前,我一向不喜欢先去搜作者简介和书评。这样会影响我本身对这本书的判断,就直接打开书读了。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每一个字都认真地看了。看完之后便觉得一个字:好。至于其中是哪一种好法,我不想细细地说,各位看官如果好奇,书店有书,网上也有大量的书评,解析可供参阅。我读过一些中国的小说,也读过一些外国的小说。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以与世界经典名著比肩的书。本书关注人类生存的终极命题:为什么要活着。书中有宏大的时代背景,明显的中国特色,有沉重压抑的悲剧气氛,也有片刻的温馨与宁静。人物刻画细腻,没有刻意的雕饰,煽情,对时代的咒骂,只是朴素地将一个老农民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看到悲惨处,便会不自觉的心生凄凉,泪泛眼眶。
苦难是看完之后最大的观感。那是一个人的苦难,一个家族的苦难,一个民族的苦难,一个时代的苦难。但他们身处其中也就不觉得这种苦难在我们看来到底有多残忍。福贵身边的人都死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还有认识的春生和龙二。死亡,已经成了一种常事,可以有各种如今看来有些荒诞不经却又无比凄凉的理由:为达官贵人抽血而亡,难产而亡,吃豆子噎死,被水泥板压死,因地主身份被打死……在一个以苦难为主题的年代来说,大概所有的死法都不足为奇。这大概也是西方总是诟病中国人权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我不想深谈。事实也确实如此,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总是没有发言权,即使有了发言权,也说不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稳定和安逸的和谐社会里。打开电视莫不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一篇娱乐八卦就有几百万的点击量。愚民与民愚。大家都相安无事,多么美好的生活啊。哎,感觉此处又不能继续深思了。
从小就喜欢看一些文学作品,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别紧张,我还是喜欢拿些小说坐在树下慢慢赏读。心中常常有世事一场大梦的念头,总是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至今仍是没有思考明白的。母亲是一个受过很多磨难的女人,坚毅勇敢。我常常问她:妈,我们活着这么累,为什么 还要活着呀?虽然母亲并没有受过多少高等教育,但她的观点竟然和作者如出一辙:活着就是活着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既然把你生下来了,你就给我好好地活着。我不求你大富大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但就是这个想法支撑了福贵的一生,也支撑了母亲的一生。他们生活得无比认真,有笑有泪,有苦难也有温情。我却还在为这个问题而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高中那个阶段,我都在苦闷中度过。日复一日,我的成绩也下滑了。
又想到了我的外公和外婆,我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福贵的影子。我从小就和外公外婆一起在农村生活。舅舅离婚了,常年一个人在外打工,却从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他把小表弟放在家里,让他跟着爷爷奶奶。我那时上小学,他们身体也还好,每天天还没有亮,就爬起来了。外婆一米五,很瘦,还患有哮喘,坐在她旁边常常会听到沉重的呼吸声。她每天早上要去割猪草喂猪,每次割完回来,手都是湿的,通红通红的。外公外婆每天一起上山挖地,薅草,种庄稼。当我还没有灶高的时候,就已经会给他们做饭了。天快要黑了,他们才回来。有时候会听到外公高兴地说:我们家的玉米就是比别人家的长得好。而我总觉得他们很辛苦,很辛苦,也不清楚他们辛苦的原因。
后来,我去了外地上学,外公把肋骨摔断了几根,做了手术,家里就只有外婆一个人劳作。她一个人做饭,洗衣,喂猪,打理菜园,种地,瘦成了皮包骨头,还常常弄些乱七八糟的偏方来治她的哮喘。经过一番轰炸,哮喘竟然还被治好了,整个人越来越有精神。她有时会无比骄傲地跟我说:妹妹,你看我们家菜园里的菜长得多好啊。我是一定不会让别人看我们家的笑话的。他们以为你阿公倒下了,我们就过不起走了。外公自从摔断肋骨之后,就开了个小卖部,每天坐在小卖部前面卖卖东西,和邻居的老头,来往的行人聊聊天。生活也就过下去了。我有时候会问外公,你会不会觉得很辛苦啊。他只是很平静地跟我说:活着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确实都有各自的苦难和温情,也各自有自我内心世界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即使我上了大学,接受了很多教育,看了很多书也无法找到的。《活着》也用另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别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