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职场,老板说啥就听啥,吩咐什么做什么的经历?你有没有被某个热点裹挟,站队到最后发现自己被耍了的经历?甚至你有没有人云亦云根本没去过的饭店也会觉得很好吃,吃完拍大腿后悔的经历?
上述这些都是在说我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被裹挟着往前走,有点乌合之众的意味。人类天性就是认知懒惰,随大流呗!
有没有一种方法从这个怪圈中跳出来?答案是有的。日本一位教授就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的差异,东方人,包括日本和中国人,都不擅长打破沙锅问到底,文化内就觉得这是一种冒犯。而西方人就习惯发问,真是融入骨子里的发问。
比如作者和美国人一起吃晚饭,对方问他吃什么,作者说想吃饺子。美国人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就会有点生气和烦躁的感觉,为什么,吃个饺子还为什么?!但这就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见微知著。
于是作者重新审视这种差异,并从哈佛的诸多著作中提取出经验,应用到日本的课堂上,不仅对幼儿的独立思考有启发作用,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很不错的成果,于是就有了这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存在。
这本书是围绕学会批判性思考,建立自我意见这一目标,讲述的6堂大课。建立自我意见可以分三步走,首先了解清楚这件事;其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各种角度,预判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深入理解
我们自己在职场上,面对老板交代的任务,经常就是埋头苦干。结果干了半天,却往往收获一顿批评。反思原因,有一条往往是最初没有问明白老板到底要什么。
这也是没有深入理解老板交代的这件任务,只是表面理解了。作者在书中给出我们深入理解的4个步骤,说直白点就是4个字,不懂就问!
比如老板让你今天写个演讲稿,他周三开大会要用。首先你得搞明白自己获得这个信息和你要做的事匹配没有,可以用5w1h来问问自己哪里没有明白?who?(老板)what?(演讲稿)when?(周三)where?(员工大会上地点未定)why?(不知道)how?(不知道)
好了,你已经有两条不知道了,老板要你写的演讲稿目的是啥,是为了激励员工吗?是为了销售业绩吗?是要提出口号吗?这些在写之前一定要跟老板问清楚,不能自己瞎猜。瞎猜,作者说的特别文艺,说这是思考停留在“可能是事实”之前。
从上面写演讲稿的例子里,我们也已经看出来,深入理解这块,重点在于提问。将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到答案,是深入理解的有效方式。
在了解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要多方查找资料,站在各个立场和角度去设想问题,事先预判这件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每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沙盘推演的过程。
2、沙盘推演
沙盘有点像打仗。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跟打仗一样,必须逻辑严密,全盘把握,否则,基于大脑的懒惰性,我们不可能有建设性意见独立性想法出现。人云亦云是大脑得歇就歇的真实表现。实际上,沙盘推演就是为了对抗这个懒惰的大脑设计的。
沙盘推演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种角度来进行。空间是不同的角度,时间则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可行性。
空间上的不同角度,一方面是和沙盘有关的全部人的角度来思考,书中说这是不可忽视者,我们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他最想得到的,然后再回到我们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崭新的观点来看待这个沙盘,比如设想个外部媒体讽刺的漫画,画出员工大会上要提出的某个议题,外界会是什么观点,再回到这个议题本身,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三,作者提到一人辩证法。即我们先将自己的观点A列在纸上,再写出非A的观点,并给这两种观点各自找到切实的事实根据做支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时间角度的推演,则是站在未来,这件事情已经按现在计划进行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的角度来推演可行性,并且出现各种问题,在旁边附上解决方案。
整个沙盘推演,都应聚焦于真正目的的思考,我们可能会想出无数种方法来达成目标,但如果那个目标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那我们所做的就是缘木求鱼了。
3、提出想法
当我们经过复杂的深入理解,沙盘推演之后,有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却困于我们含蓄的东方思维,不敢或不太会清楚表达。所以,作者贴心的给出了我们欧美人交换意见的14项规则。
主要包括在发表意见时、反驳对方意见时和回应对方反驳时,三个交换意见的不同场景下的规则,了解规则有助于我们更高效率的工作,更直接解决问题。
至此,我们已经上完了6堂独立思考课,但生活远远没有结束。这些理论需要化为行动,切实落实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思维模式中。
发现问题,才是思考的开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独立思考,是我们根本没有发现问题,习以为常的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作者最后给出建议,帮助我们去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重视的事藏在无法接受、有点在意的地方;
有疑问时,寻找它的原因。”
愿我们都培养出发现问题的眼睛,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活出全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