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应该实行贸易保护”,“医保是浪费资源”,“国家不应该用行政指令限购”,在互联网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个门户网站经常会引用经济专家的观点。然而从评论来看,似乎大部分人都对这些观点感到不可理解。那到底是这些专家瞎说,还是真的就是我们和经济学家的认知有着那么大的不同?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起医院的挂号,那段时间经常曝光医院挂号难,黄牛党泛滥的新闻。我就感叹了下主要是因为挂号费太低了,应该适当提高费用或者增加竞价机制,专家号这种更应该高价卖。结果我的朋友突然好像被点燃了,她马上怼了我一句,“那难道穷人没钱就活该看不起病吗。”
当时我完全不理解她为什么一下就联系到这种结论了,然后就慢慢解释,医疗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大医院的挂号费太低会导致大家有点什么不舒服大病小病都会去医院看看,有的甚至一个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这样本身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被进一步降低了,而且排队的人越多,黄牛党把价格炒的越高,那些更急于要看病的患者还是要付出更多的费用,这些费用没有成为医院的收入,却养了一帮黄牛党。
那么如果提高挂号费或者引入竞价机制呢,那些不那么急于看病的人会放弃去大医院排队了,急于看病的人多付了一些费用,但是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整体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听我讲完,她稍微有点认可了,但还是说应该保证公平,总有些穷人是又急于看病又没有钱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其实大多数人和我同学一样会这样认知,。
1.你看到观点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
经济学家的观点,不管是否对错,但都是用清晰的逻辑和假设推导出来的。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所谓观点,大多都只是一个结论甚至是结论的一部分。
现在往往各个门户网站为了吸引流量,都喜欢用一些完全违背常识或者主观性特别明显的话作为标题。往往标题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你真以为所有人都会认认真真的看网上这些文章的内容?看完标题就开始评论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常常都不愿意去理解别人的逻辑,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条件反射的是先以自己的逻辑进行分析。
就比如我和朋友聊天的例子,可能正是因为我“医院挂号太便宜,应该竞价”这个结论的表述就有点误导性,然后她直接就往“穷人看不看得起病”这个方面想了。而其实我想说的是资源的稀缺和效率,她却是往公平在想。
而且经济学里是充满假设和条件的,比如常常假设的人都是理性的自然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为这个社会是充满了无数变量的,如果不进行假设,我们可能分析不出任何结论和规律。所以不看过程只看结论,经常会有天差地别的认知。
人们更愿意去看结果而不是过程,却只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结论。
2.利益相关性影响看问题的角度
房价是涨好还是跌好?买房作为投资的人,肯定更多是希望涨,买刚需房的人,他们对房价就不那么敏感,而没有买房有需求的人,肯定更多是希望房价跌的。一个问题三种答案,哪种是对的?可能都不对,因为这个问题都和他们的利益有相关性,他们的回答都受到了影响。
而恰恰经济学家通常都是从宏观上看问题,理性的看问题,因此往往结论都和人们内心中想要的结果不一样。比如对于没有房子有购房需求的人,如果你说房子房价肯定会大跌,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并且认同你,哪怕你的依据不那么可靠;但如果你说房价会一直涨,那么他们会想从各个角度去反驳你。这都是利益相关对认知的影响。
我们的不喜欢去思考别人的逻辑,容易受到利益相关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认知经常都是不理性的,有偏差的。
事实上我觉得其实一件事情的对错有时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认知和解读这个世界。
经常有说经济学逻辑,其实是一种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那么在意结论,多去思考它的条件背景,多去思考它的前因后果,尽量减少利益带来的主观偏见。可能我们会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