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道德经第二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1 指人为美,指事为善。
2 因为人能认识到美,所以才产生了对美的竞争,于是竞争带来了恶(知美为恶)。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3 音是发出的东西,声是回声,音声相对。
4 恒,规律。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5 无为,非不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即君者不明,但可靠明者明己。)
6 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若求常道,则行不言之教。
7 不言之教:学习者的自为性——学生的行为各有原因,师者需接纳学生的原因;符号的作用——承认奖励教学的好处,但学习的本质动力不该为奖励,而来自于本能的探究欲望,奖励教学可能会淡化学习/生命的本质动力;书不读多——读多了往往会带来自我意志的退化,失去创造力。
8 老子的人性论:人不恶不善,人性自然。人处自然之生活,无暇抱怨,无暇自缢。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道德经第三章
1 不尚贤,不求可名之名。
2 不见(见/现)可欲,Q:统治者清淡生活,下官为了迎合统治者心愿,或许会有所收敛,但这属于一种为官智慧,本质上有了钱依旧会找到花钱的出口,只不过从建美室,蓄美婢变成了购置田产之类的活动罢了。包括古往今来,官场的腐败问题一直都有,也就是说,不见欲就无欲了吗?
A: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只有自然的欲望。不现欲,是作为一种减少额外欲望的方式出现的。
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道德经第四章
1 沖则空,空则无尽。
2 象帝,天地之祖。
3 此章为老子宇宙观。
4 物物而不物于物:掌控外物,而不为外物掌控。——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5 “空无”教育,显化的知识不足教,教则应教不是通过记诵而铭记的知识。
6 心理问题的最终出口:西方靠宗教。而我什么都不信,如遇心理问题,就会面临大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