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梳理一下投射测验的大事件。影响投射技术发展的,历史上那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1879年,英国人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哥),在一次报告中,首次提到联想程序的研究,并认识到这一方法的意义:
“它们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人思想的基础,而其展现个体精神内容的生动与真实性,可能超出了个人意愿。”
内容的生动和真实性,超出了个人意愿。自信点,去掉可能。在150年前,颇具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是无法隐藏的,会无意识的投射在自己身处的环境中。而且内容丰富真实,这标志着它可以作为心理学家探索人的重要工具。
在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秉性自私贪婪。但每个人又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于群体的个人特征,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怎么知道个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呢?遇到某种情况,会有什么反应呢?比如,面对恐惧,有人成了英雄,康熙战胜鳌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逃避,范跑跑。
那我怎么能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就知道他的个性,知道值不值得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呢?
投射测验是个非常好的方法,看到他看到了什么,去推测他经历过什么,他可能有什么样的态度。
当自己心里出现了假设之后,去和对方核对确认,猜测是真的假的。在对方给出为假的同时,产生新的假设。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等人在不同领域内研究或使用了联想法。
1910年,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首次将单词联想作为临床检测来揭示患者情绪的方法。
这是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分析方法。咨询师读一个词,来访者回应他听到这个词联想到的词,记录他的反应时间。
可以分析的内容有哪些呢?首先联想的两个词之间,词义和联想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说明什么?按常理推断,背后有什么内容?
其次,把数据做统计分析,花费时间长的联想内容,是重点需要观察和注意的。是什么事情让他用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我们认为词汇中隐藏着情结,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出一个词只用两三秒钟就可以了。那是什么让一个人用了远超平时的时间呢?
接下来可以关注错误和口误。在精神分析学界,有个观点,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说出口的话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认真的。
所以是没有口误存在的。听起来感觉很绝对,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更多的关注和分析,希望能有更多收获。
最后,非语言线索。比如说语速,语调,音量,面部表情等。这有时比语言更难控制,当我们集中精力在控制语言方面,那其他地方就容易流露出说谎和不一样的痕迹。
1910年,德国人肯罗二氏用词语联想法诊断精神疾病,并发表文章。可以说词语联想法的准投射应用,从这年开始。
1921年,瑞士人罗夏出版了《心理诊断法》介绍了最著名的投射技术——罗夏墨迹测试测验法。
词语联想是非常精准的。我曾经听过一个案例,是有人用词语联想这个方法,精准地看到来访者曾受过的一次创伤,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什么样的创伤。
在我写这个内容时,发现思绪又飞了,联想到了另一个案例。一个心理咨询师应对创伤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
我的联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问题,可能在我的想法里,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很辛苦、成本很高的事,自己可能也会出问题。
就是我在做心理咨询时,要做好足够的自我保护。咨询中,我不但要保护来访者,还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可能锻炼我作为保卫者的能力。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墨菲,发展了主题统觉测验,它大大推广了投射技术在临床心理学的应用。
主题统觉测验,我用的次数不是太多。感觉没有什么发言权,等以后我更多的使用到了,我会记录下来感受还有启发。
这个测试也是非常准的,我曾经见过心理咨询师的应用。非常清晰的看到了差异,我当时感觉还挺震撼的,原来人跟人的差异可以这么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好像胜过了天与地之间的差异。那我要了解来访者作为一个特定的人存在,是怎么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就可以用到它,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式。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